宋建海
【關鍵詞】 “互聯網+”;教學方式;創新;必要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050—01
小學是激發學生思維創新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教學方式上,不能出現墨守成規的現象,教師需要積極地對小學生開展良好的引導、干預,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為促使小學生努力學習,教學中應展現出師生良性互動的狀態,從而實現師生共同進步,并促進教學研究與創新。
一、“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小學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的成長、進步,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結合以往的教育經驗和當下的教育標準,教師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應堅持與“互聯網+”較好地聯合,努力加強小學教學的創新。筆者認為小學教學創新的必要性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互聯網+”的來臨,促使小學教學面臨新的機遇,很多教學工作的開展,都能夠與信息化、網絡化、多媒體相互結合。第二,“互聯網+”的模式下,小學教學的很多手段都可以通過一些新穎的方法來完成,促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良好的引導,為日后的教育體系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創新的實踐
1. 轉變教師觀念。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小學教學創新應堅持從新的角度出發,絕對不能出現墨守成規的現象。首先,教師應該從課堂上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轉變為學生身邊的引導者。在以往的教學體系中,教師是絕對權威的存在,不允許學生有任何的質疑。但是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很多小學生都懂得自己上網查找資料,并且獲得學習知識的途徑也不斷增加,教師的個人經驗僅僅可以作為參考,不再是權威的依據。此時,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學生溝通,加強對他們的合理引導,雙方保持求同存異的觀點。其次,教師在個人的角色轉變方面需要努力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在個人的成就發展上不斷地突出自己。例如,教師在“互聯網+”的利用和借鑒過程中,需要掌握一門信息化技術或者是網絡技術,在將技術與教學內容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給予小學生新的學習體驗,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的效率上、質量上均不斷獲得提升,教師也能改善固有教學的不足。
2. 課堂教學的創新。對于“互聯網+”而言,很多新技術都可以幫助小學教師完成教學方式的創新,不斷取得好成績。通過對“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更好地對課堂教學實施創新,落實生態課堂的模式,讓“互聯網+”的融入,為教育教學創新提供可能。第一,調動課堂積極情緒。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互聯網+”教學技術的特點,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融入課堂氛圍。教師將新媒體與自己的課程相融合,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課堂效率,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討論、交流,激發智慧的火花。第二,注重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在“互聯網+”時代里,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在不斷更新,教師要培養學生搜集資料、使用新媒體的能力。
3. 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小學教學方式創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動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所以教師應堅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現如今很多小學課程都出現了改版的現象,可通過信息技術來進行對比分析,提高小學生的適應能力。如,在學習小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將過去的時代與現在的時代做出對比分析,讓小學生了解到現如今的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在知識學習和鞏固中,學生必須掌握好正確的方式方法,努力發揮自身的特長。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應適度借鑒和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不能過于依賴它。如,部分小學生總是習慣從網絡上借鑒和摘抄已經獲得的成果,導致自己的動腦能力、動手能力逐漸下降,得不償失。
4. 鞏固學生主體學習地位。首先,教師必須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積極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學,以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學生的主體地位鞏固,還必須在“互聯網+”的實施過程中,保持多元化的特點。部分教師在新技術的實施過程中,過于注重單一的內容,因此僅僅獲得了短期教學效果,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這一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必須引起高度注意。
總之,信息技術的創新促使現階段的小學教學手段翻新,教學效率也獲得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
(注:本文系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小學教學方式創新實踐與研究》課題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993)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