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發
【關鍵詞】 中華文化;立德樹人;校園文化;氛圍;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043—01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待完善等困難和挑戰,因此,探索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學校德育內容中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一、以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為抓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創設濃郁的書香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啟發學生,學校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把傳統教育寓于校園、班級環境之中,使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有機結合,以達到育人的效果。可以建設學校文化長廊、文化墻、寓意深刻的景觀物,還可以在教室內、學校走廊上方懸掛勵志的先賢道德名言,利用校內可開發的資源,努力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通過召開現場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途徑,推廣先進的工作經驗,取長補短。充分發揮特色學校、班級的示范作用。
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寶貴遺產。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各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需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逐步納入到日常的教學計劃中。日常教學中除了結合學科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外,還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適當開設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校本課程,諸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唐詩宋詞等的學習,以拓寬傳統文化教育的廣度。同時還要就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制定詳細的準則,以此督促規范學生在校的行為習慣養成,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筆者所在學校利用古代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等融入“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內容,讓學生深受熏陶,時刻警示做中華美德的傳人;同時在各種學科教學中也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特別是在品德課程中注重傳統美德教育,加強學生的德育。
二、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斷重視,各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宣傳,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定的感知,但與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相比,還很不夠,還顯得很微弱,因此,必須借助本地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校園廣播站、校報、宣傳欄等陣地,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廣泛宣傳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進廣大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用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導踐行傳統美德的行為。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納入課程建設,開設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定期舉行吟誦傳統經典篇目的比賽等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就蘭州市來說,擁有豐富的社會德育資源,如蘭州碑林、水車博覽園、“龍源”、省博物館以及近兩年共青團蘭州市委大力開展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等,這些資源都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理想資源和教育基地。
三、適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在實踐活動中訓練
通過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任何學科都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與美德教育因素,通過各學科進行滲透,不僅內容廣泛,而且形式多樣、角度多變,會使受教育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由于各學科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各有不同,滲透教育的特點和作用也就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挖掘本學科的傳統美德教育因素,貼切、自然、適時、合理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滲透。
道德品質是在各種實踐活動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過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行為訓練是一種必要的途徑和方法。
如利用清明節給烈士掃墓,講革命烈士故事,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利用“七·一”黨的生日,開展“我是黨的好孩子”;組織學生植樹造林,維護交通秩序,到公共場所打掃衛生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公共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如擁軍優屬,為民服務、賑災、助殘、環境保護、安全教育等宣傳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從而使學生從各個方面接受傳統美德教育和影響。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她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經過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們以獨特的方式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意走進了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綜合素養。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