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 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是從發展利用的角度出發,設計作為一種社會創新力量,可以把非物質遺產元素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因素。通過設計方式、設計思維、設計管理的介入去進行系統化、創新化的傳播、發展,將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傳播;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文化符號,是人類歷史的記憶載體,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文化載體,它蘊涵了十分豐富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在社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很多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與時代脫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許多傳統手工技藝也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設計作為一種社會創新力量,可以把非物質遺產元素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因素。同時,傳統文化是設計的一個重要源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希望從傳統的文化中尋找設計靈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設計也需要從傳統的文化中提取精華才能走向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藝,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是一個龐大的資源寶庫,都可以為設計師提供十分豐富的設計元素。然而,由于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復雜,材料特殊,而設計師對其了解有限,在設計中對傳統的文化符號應用也很淺,這并不利于對傳統文化進行應用、傳承及推廣。
那么該如何讓設計師對傳統的非物質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便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于設計當中,以更好地保護應用和推廣呢?
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
讓高等藝術及設計院校承擔起文化遺產繼承和傳遞的責任,在日常的課程基礎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起重要作用,而且可更好地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結合起來,為現代社會作貢獻,還能解決很多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出現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可以有以下方式。
(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校園講學
一方面,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向學生開講座的方式,或是以進課堂進行教學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情況以及向學生傳授技藝,這不僅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價值,也是院校辦學實踐的有利活動,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及發展創新也是有利的。將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納入實訓教學的環節,不僅可以讓學生經過實踐鍛煉提高動手能力,開闊文化視野,也可以讓學生將實訓教學中學到的傳統技藝和文化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更多的思考和全面的表現,可以重新整理研究傳統的技藝和表現風格,運用學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結合傳統技藝和風格進行設計創新,能夠在在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課堂可以和院校的師生多做交流,這不僅可以使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可以了解學校現代的設計理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輸入新鮮血液。同時,學校的師生們也可以向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提供寶貴意見,幫助傳承人更好地傳承創新。
(二)在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
在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可以培養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者,也可以利用高校資源和教學理念對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繼承、傳播、發展、創新。由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可以使傳承人的角色從民間藝術家轉變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把自己的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由于這種身份的轉變,傳承人不得不提高自己知識的理論修養和語言組織能力,把口傳心授的民間技藝變成一種有規范記錄、有規律可循的理論方法,甚至可以整理成書。這樣就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
(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高校學習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具備好的教育水平,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上難有創新,甚至有很多傳承人不能夠用自己的技藝給自己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上十分艱苦,這種情況使很多傳統技藝沒有人愿意再去傳承,更別說去發展創新了。
高等藝術和設計院校可以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或其繼承人開通綠色通道,讓他們進入高校學習,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機會,提供他們的認識水平。也可以為傳統技藝輸入新鮮的血液,獲取適合時代發展的專業技能,把自己的傳統技藝結合新的設計理念,使傳統的技藝獲得發展和創新。
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博物館
現在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建立起來。例如,蘇州市在2012年建立起了首個水鄉服飾博物館。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作為首批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自己的博物館,設在甪直文化園內的水鄉服飾博物館已建成。電子播放屏、微縮彩塑沙盤、虛擬裁衣、服飾搭配趣味拍照……建成后的博物館將通過豐富的實物陳列、多樣的展示形式以及新穎的互動項目,完整展現并多元詮釋水鄉服飾的文化內涵。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主要分布在蘇州吳中地區甪直及周邊六七個鄉鎮的一種獨特的江南水鄉服飾,其中甪直鎮的水鄉婦女服飾尤為亮麗,堪稱代表。
(一)讓更多的人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我覺得,僅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博物館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人去參觀,沒有人去了解也起不到傳播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還可以通過設計規劃和旅游結合起來,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來,讓游客在玩樂的過程中去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過程中,也能讓游客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對其感興趣,這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有利的。
(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為教學服務
還有就是,沒必要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單獨成立博物館,可以是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建立一個博物館,比如說,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放在一起成立一個博物館,把資料放在一起更易引起大家的關注。非物質遺產博物館還可以和學校教學相結合,讓高等藝術、設計院校在博物館設立教學實踐研究基地,讓更多的高校師生去研究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把傳統變成時尚,用傳統促進經濟發展,把快要被人遺忘的東西變成大家喜歡的東西。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能很容易進行了。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設計師去創造。設計師進入博物館,深入了解傳統元素和技藝,對其進行再創造,讓傳統的文化遺產轉變成時尚的現代設計,使更多人去喜歡傳統的文化。
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網絡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和多媒體平臺,改變原有的小范圍言傳身教的傳統的傳承方式。網絡作為一個有效的整合傳播方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文化科研機構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數字博物館的建立打破了參觀博物館的時空限制,可以使更多的人利用網絡平臺去了解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網絡平臺后,怎么才能吸引網民去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一)網站頁面的設計要吸引人
在現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互聯網上的信息撲面而來,網絡信息頁面不計其數,人們在接受信息時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分析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如果一個信息網站的頁面都不吸引人就很難受到人們關注。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頁面設計就不是個好的網頁設計,需要進行改進,讓網站變得更美觀,更上檔次,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網民關注。
(二)圖像化、視聽化進行信息傳播
信息圖像化的好處就是使人一目了然,讓人清晰可見。比如說,一個人想看蘇州桃花塢的年畫,他只需要在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中找到相應的網絡鏈接,出現的信息不僅僅要有文字內容,還應該有更多的圖片內容,圖片所傳遞的信息更直接明了。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以音頻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在網絡進行傳播的。比如說常州吟誦、海門山歌、海州五大宮調等一些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需要用音頻的方式傳播才會比較有效。而像駱山大龍、邳州跑竹馬、高淳東壩大馬燈等舞蹈類以及像蘇劇、錫劇、昆曲等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用視頻的方式才能很好地傳播出來。
(三)交互設計的應用
人們在獲取網絡信息時,會有選擇接受信息,還有反饋信息的需求。這就要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網站中有更多的交互設計介入,從而構建網民和網站的互動。因此針對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問題,從符合當今傳播環境的角度出發,用交互設計優化數字傳播方式,用簡單、易懂、有趣的交互行為吸引用戶,是當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對傳統文化,在保護和傳播方式上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以往多從吸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元素出發,將之以動畫、服飾、音樂等藝術形式再現,而在網絡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僅依靠傳統方式已然不足以實現更大范圍內的傳承。因此,交互設計的介入,以其特有的前瞻性和現實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四、結語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社會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是一個越來越值得研究的課題。在眾多的保護和傳播方式中,通過設計方式、設計思維、設計管理的介入去進行系統化、創新化的傳播、發展將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基于設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將更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也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更好地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文娟,陳曦.以設計為載體, 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4).
[2]張美琴,賈鴻雁.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析[J].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3]齊如林,張憲昌.網絡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2008,(02).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