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瓊+黃丹
摘要:本文從儒、道、佛三個對我們影響較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流派出發,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及表現,旨在探討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用古老的生態智慧指導職業院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生態文明;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蘊含著炎黃子孫最豐富的生態智慧,其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對生態文明建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都有著極強的借鑒價值。因此,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及表現,是我們有效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它本身即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三個方面的概念,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多種理解,有的學者從地域劃分,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本土創造的文化;有的學者從時間劃分,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近現代文化之前的文化。不管哪種看法,大家都一致認可中國傳統文化在各自時代土壤下產生,并經歷了歷史的積累和沉淀后流傳下來的涵蓋了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成果。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從內容延展性上說,它包含了政治、哲學、藝術等;從思想繼承性上說,它以儒家為主導,輔以百家爭鳴,和諧共生;從時間跨度上說,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近2000年的封建社會,可謂上下五千年,縱橫百萬里。因此,我們很難用一條單一的脈絡去將中國傳統文化梳理清楚,本文主要以儒、道、佛三個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流派出發,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及表現。
二、生態文明的含義
對于“生態文明”概念的界定,專家學者也是眾說紛紜,有的學者從社會形態劃分,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的第三種社會形態;有的學者從國家總布局來說,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種文明;還有的學者認為生態文明與“野蠻”相對,指人類用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為了滿足個人欲望,破壞生態環境。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將生態文明的概念界定為:生態文明是相對于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而言的更高效率、更高科技、最低消耗、最低污染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發展的一種社會形態,實現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
(一)儒家:順應自然,和諧共存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結《詩經》中有許多描述人們順應自然規律的勞動場面,如《七月》一篇中的“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鶴鳴》一片中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都描寫了人順應自然,享受自然的和諧生活。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中也有許多地方描述順應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如《述而》中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與孔子并稱的孟子在《梁惠王》中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而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再一次闡述了人要順應自然,才能和諧共存的思想。
(二)道家:動合無形,知止知足
道家講究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而遵從自然的法則就是“無為”。莊子認為“衛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命”,告訴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否則會得到大自然的報復。同時,老子還提倡“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拒絕奢侈浪費,這都是生態文明思想最直接的反映。
(三)佛家:互為一體,相互依存
佛家有些經典著作本身就來源于道教,比如《太上感應篇》等,因此很多方面與道家有相似性。佛家一方面認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古尊宿語錄》中就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主張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作為自然的一個部分,要融入自然,進入“無我”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佛家的基礎理論“緣起論”中強調因果報應,報分“正報”即生存主體;“依報”即生存環境,“依正不二”二者密不可分,愛護大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二者不可分割。第三,佛家恪守“不殺生”的戒律,堅守素食、不殺生的原則,甚至反對砍伐樹木,這種堅守不僅是輪回說的行為體現,也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佛家對生命的珍視,起到了保護自然資源,維護了生態平衡的作用。
由此可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比較大的儒、道、佛三個文化流派,雖然在很多觀點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都很重視維護人與自然的平衡,并將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思想的最好境界,并作為自己堅持、守護、努力的最高目標去實現。
參考文獻:
[1]郭倩一.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渤海大學,2015(06).
[2]朱雪.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D].西華大學,2013(05).
[3]曾鷹.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反思[J].九江學院學報,2006(01).
(作者單位: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