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萍 明婷 張戀


【摘要】目的:綜合分析我校附屬醫院檢驗科12個月以來的危急值報告數據,確保危急值報告制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基于LIS(實驗室信息)系統,對我校附屬醫院2017年危急值數據進行有效統計,并運用相關處理手段對數據進行分析,有效整理危急值項目的發生率、臨床科室分布以及周內分布等等。結果:在17項危急值報告項目中,檢驗例數達3550例,危急值項目的發生率為1.86%,鉀是報告中發生頻率最高的項目,最低為血氣分析危急值報告總量的0.24%;9點-13點是實驗觀察與統計的最佳時間,占全天的21%左右;周一和周日是危機值報告的高低極點。結論:在臨床醫學檢驗中,應圍繞危急值報告制度展開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與分析,與臨床醫學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雙方共同探討相關問題,并有針對、有目的對其進行有效改進,全面推動醫院檢驗科室評估水平及臨床治療的質量與效果。
【關鍵詞】醫學檢驗;危急值;評估分析;優化措施
危急值概念的首次提出可追溯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美國研究學者Lindbergh對具體概念進行確定,并逐漸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截至目前已有近四、五十年的應用歷史。而從定義角度來看,所謂“危急值”( Critical Values)其實質一種現象,該現象是對某項或某類檢驗異常結果的具體表現,當檢驗結果存在異常現象時,可對患者生命狀態做出基本判斷,臨床醫生作為診療過程中的核心人物,應在第一時間得到患者檢驗信息,并結合自身醫學檢驗評估經驗,采取相應的治療及干預措施,在有效時間內挽回患者生命,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的可能性。此外,醫院在檢驗工作實際開展期間,通過對危急值報告的評估與分析,除了能保證治療和干預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之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起到對危急值操作環節的有效管理等作用。因此,為進一步優化醫學檢驗危急值報告的綜合性、全面性及準確性,以3550例檢驗標本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對具體研究內容、過程及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校附屬醫院醫學檢驗科室中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所整理出的臨床送檢標本3550例,綜合分析與評估送檢標本中的相關數據信息,其中具體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危急值項目總計17項(鉀、鈉、氯、二氧化碳結合力、尿素氮)等,危急值報告66例,男女比為2900份/650份。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圍繞檢驗科室所提供的800份檢驗標本展開,并對其中相關數據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與評估,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對其中各項檢驗內容詳細設定,如,危急值項目;經檢驗科、護理部、報告范圍;醫務科、臨床科室等等,并通過與同等級醫療結構的相互結合,認真翻閱各醫院往期數據信息和資料信息,從而對本院危急值報告的項目以及危急值報告的激范圍進行具體的確認;
其次,對所設定危急值報告中的相關處理流程進一步規范,當危急值顯示于醫學項目中時,相關研究人員應對儀器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判斷其運行正常與否,避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失誤,在完成對標本的逐一核對并確保無誤后,需對其質量進行全面加強。而審核人員可借助LIS系統公布危機報告最終結果,并一一傳達至相關科室,接收到危急報告的科室應進一步加強對危急值項目及結果的觀察,并對觀察結果進行詳細記錄,經全面統計后呈交于相關醫療人員。
此外,主治醫生作為整個治療工作的任務實施者及參與者,應預先對患者病情進行系統評估,在結合自身臨床治療經驗的基礎之上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果危急值報告與患者實際病情發展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時,應對疾病相關診斷標準進行重新采集,以便后期復查的準確性及有效性。并且對于危急值報告內容的變動,檢驗科相關報告人應進行實時記錄,在保存過程中嚴格按照檢驗標本相關處理程序開展,以便于后期搜尋。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20.0型軟件統計分析數據,文中涉及的檢驗醫學危急值、危急值報告頻率等統計結果,主要以(n,%)表示。危急值報告頻率等于危急值報告份與檢驗份數的比值。
2 結果
2.1 危急值報告頻率
我校附屬醫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間危急值報告檢驗標本總計3550例,17項危急值項目,66例危急值報告,男女比為2900/650例,危急值報告發生率未1.86%,接近于早期相關研究學者所報道的1.67%就危急值發生率。根據表l危急值報告項目發生頻率中所顯示內容來看,2016~2017年間,電解質鉀在危急值報告總量中的發生頻率始終處于較高行列,占危急值報告總量的0.94%,其次是血小板(0.45%)和肌酐(0.49%);全年報告頻率以此為超敏肌鈣蛋白T(5.09%),淀粉酶(2.58%)、D-二聚體(2.03%)。具體如表l所示。
2.2 天內不同時間段危急值報告頻率
通過實際調查研究發現,通常,9點是我院危急值報告高峰期,這種高頻繁發生效率在下午l點左右接近尾聲。在將近5h時間內所提交危急值報告數量便可達全天報告數量的46%,在此時間段內應對相關檢驗人員進行合理的安排,避免人員短缺現象,確保臨床診斷治療過程中及時接收相關危急值結果。
2.3 周內危急值報告分布
從周期性角度來看,每周第一天整個固定周期內危急值報告最多時段,幾乎達到17.67%的占比,而危急值報告最少時主要集中在每周最后一天,當天數量僅為全周的11.29%。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就診時間統一集中于周一,危急值報告數量隨人數的增多而增多,相反地,則隨之減少,具體如圖l所示。
3 討論
通過實際臨床研究證明,危急值報告的精確與否,直接影響生后期危急操作各個環節的順利性,以及操作人員管控質量等等。因此,醫學檢驗科室在相關專業性檢驗工作開展時,應通過專業危急值監督小組的成立,以實現對醫學檢驗科每一年各項危急值報告發生頻率以及臨床科室危急值分布情況的全面評估與分析,進而與臨床醫學治療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相相結合,并提出與之相適應改善方法及優化策略,通過專業監督小組的支持,不僅為醫學檢驗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有利環境,且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醫院醫學檢驗科整體檢驗水平及檢驗質量的全面提升。在調整或者改善危急值時,應嚴格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在對整個危急值報告的項目及范圍進行實際調整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始終秉持全面、謹慎等態度,是檢驗科與每一個科室互相合作持續改進構成;
其次,對于影響程度及范圍較小的危急值報告,相關工作人員應盡可能減少此類報告的評估與統計;
此外,在對危急值報告進行適當調整與改進之后,應在有效時間之內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其應用現狀進行追蹤隨訪,以確保在專業檢驗工作開展時,為各科室主治醫師下一階段疾病診斷工作及治療工作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參考數據與信息。
在醫院檢驗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盡管相關檢驗人員為醫生臨床診治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支持,但從實際角度來,危急值制度實際執行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待解決。例如,一方面,少數檢驗人員對危急值報告的檢驗范圍以及具體檢驗項目的了解程度較低,在具體評估與分析過程中往往存在誤報、漏報等不良現象,或者在報告和記錄雙方時間上存在較大的產異性,導致臨床科室最終所記錄危急值報告缺乏完整性,且在危急值報告進行處理是安全性等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對各項危急值報告的評估與分析缺乏精準性,各項目在實實際設置中差異化明顯,如,報告項目與報告范圍等,從而導致所危急值最終檢驗結果無法列入危急行列,不利于危急患者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危急值報告監管作為醫療質量監管的重要部分,需要嚴格、準確的評估、分析、總結、整理及持續改進,以使管理過程變得更加規范化、合理化,從而安全、順利的完成各項臨床檢驗工作,這對臨床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莉,張國良,黃偉忠,某院臨床實驗室危急值的統計分析和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08(24):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