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摘 要:本文以“工匠精神”為切入點,對國內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對武昌理工學院藝術設計類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展開實證研究;找到民辦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總結出適合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關鍵詞:工匠精神;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迅速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目前,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劇增,很多民辦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存在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如何將工匠精神與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相結合,加強對創業教育的內在認同、培養精益求精的做事態度及學以致用的實踐精神是我們應該研究的新課題。
一、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高等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發展已有半個多世紀。美國的教育部就指出各個學校需要以培養具有獨立創新創業能力的新型人才為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特征就是需要讓學生學習創業方面的知識,鍛煉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相關的各方面的能力。資料顯示,美國在2005年有1 600多個學校設立了2 200門與創業相關的課程,一些國際組織也對創新創業教育給予了高度關注。國外各高校的創業實踐體系已經趨于完善,教學模式重視實踐和理論知識的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科研公關能力,建議學生多參加科研項目,重視學科建設,形成了學術研究的良好氛圍。因此,我們可學習美國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重視我國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的教學模式研究及課程體系的建設。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的驅動下也日漸興起。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促發創新創業熱潮,打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和實施的篇章。1997年,清華大學舉辦了“第一屆創業計劃大賽”,由此國內的創業教育開始興起。2010年,大學擴招后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既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又面臨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進行改革的考驗,相關創業教育的研究也得到進一步加強。2015年,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再次激發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浪潮。近年來,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也迅速活躍起來,一些高校也積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得到了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初有成就。
二、武昌理工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武昌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建立了數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在環藝專業的課程設置下,深化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行業發展急需的既懂專業又善經營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和教學組織形式,結合本專業特色,在專業教師帶隊的團隊協作,校區合作項目等現實基礎條件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取得創新創業成效。學院建立了創業班,該班集中涌現出多名創業之星。對該班學生創新創業情況進行分析:武昌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以解決學生職業需求為目標,依據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轉變,利用不同方式的教育活動,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及解決的能力,同時重點要求鍛煉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自我意識,使其能夠熟練掌握創業所需的各項素質,以便他們能夠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準確抓住機遇,成功創業。
三、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有效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民辦高校的有效資源對比公辦院校顯得較為薄弱,沒有找到校企合作共利共贏的有效途徑。同時,對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缺乏探索,注重形式和結果,建設目標不明確,沒有針對性、持續性和實用性。且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服務滯后,不能夠進行動態追蹤服務,導致有些好的創新創業項目往往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二)創新創業教學體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民辦高校還沒有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僅僅是將各種創新創業比賽作為輔助,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不高。也有一些民辦高校在課程設置上考慮了創新創業教育,但僅僅將其作為選修課納入教育體系中。在創新創業的課程設置上,只有常規的就業指導,信息傳達,幾乎沒有高校設置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三)注重形式缺乏創新創業意識
當前,民辦高校中創新創業的活動和基地不少,但是設計類大學生的整體綜合能力相對偏低,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薄弱,容易讓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走入浮躁、不切實際,甚至急功近利的誤區,輕言創新創業,忽視創新創業的真正內涵,擺不正位置與心態,難以腳踏實地,一旦遇到困難,則容易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影響大學生在職業道路上的發展,導致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困難重重。
四、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認真分析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現狀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繁榮表象下存在的問題,以“工匠精神”來推進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認同踐行,重塑工匠精神,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由外在價值追逐向內在價值認同的轉向;完善制度,傳承工匠精神,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從汲汲于功利向久久為功的沉靜敬業心態的轉變;課程建設,傳承工匠精神,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從課堂理論學習走向社會實踐項目,促進大學生適應能力的轉變;模式再造,深化工匠精神,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從單向灌輸向雙向對話,主動創新探索的教育方式轉變。
(一)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結合,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從專業到學業再到創業的互動式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及實踐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跨學科學習,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創業。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業理念和知識,同時在教學內容里分別融入基于崗位創業意識、崗位創業知識、崗位創業能力為導向的創業教育,從崗位應用的角度增加現場教學環節和案例分析比重,可以使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職業意識和能力,以創業視角對待自己所學的課程,達到自主學習、自主工作的能力,獲得實踐、實戰能力。
(二)創新創業教育與項目結合,提高學生創業實踐能力
采用項目教學法,鼓勵學生采用市場的實際項目來完成畢業設計,自己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來模擬企業設計流程。按照環境設計的構思、設計、施工到完成的全過程進行學習實踐。構建起“強化專業技能、突出創新技巧、提升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教師還可以積極引導大學生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等項目,帶領學生一起研究,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結合,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專業教師結合所教課程,在課程結束后舉辦課程成果展,將設計作品以開放式展覽的形式展示課程成果,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與交流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既培養了專業興趣又激發了創新創業意識。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所舉辦的畢業設計展,邀請相關企業和媒體進行參觀和報道,在將優秀作品推出去的同時,也提升了學校整體的知名度,從而最終促進學生創業和就業。本著學業促專業,專業促創業,創業促就業的思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設計比賽,倡導“以賽促學、以學促創”,以競賽驅動教學,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高。
(四)創新創業教育與企業結合,提供學生創新創業的實戰平臺
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必須面向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注重理論學習到注重實踐探索轉變。通過校企合作吸納企業資源,實現產學融合,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同時加強以教學、科研和實踐相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鼓勵教師和大學生參加創新性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與經驗,通過資源共享促進大學生與企業員工的交流,在實習環節開展創業實踐,借助創業基地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參與實踐最后實現創業,為學生創新創業構筑一個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
五、結語
在對比和總結國內外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工匠精神”的內涵,實證研究武昌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藝術設計學科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四結合”的教育模式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運行機制、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有效支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健康開展,保證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功效,為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劉亞娟.民辦高校大學生“雙創”能力培養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李艷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方法與路徑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16.
[3]黃盈盈.論工匠精神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6(17).
[4]吳金秋.中國高校“融入式”創新創業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