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花
摘要:在我國領導人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之后,我國各領域,各行業都掀起了一股復興熱潮。當然,教育行業應是這場復興的主要力量,我國興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在小學傳授給學生古代詩詞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教育 古代詩詞 教學策略
在日益強調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背景下,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成為傳承,研究和教學的重點,而在我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教育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其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詩詞,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過分強調知識的重要性 忽視情景的體會
在我國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更多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只會去傳授考綱里所要求的內容和知識點,一味的按照知識點的分布脈絡去講解,一節課的教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在講解重要的字,詞上,其次是逐字逐句地翻譯詩詞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有著一定作用,可以對學生的語文成績有著一定的幫助。但是從新課改的角度和傳承文化的角度來說是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只會讓古詩詞的知識和內涵在學生的腦中固化,尤其對小學生來說,在其思想和思維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對小學生的眼界和對古詩詞的理解都存在這一定的問題。例如,在講解古詩詞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字和現代字的含義有出入的,就應該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來展現給學生,比如,在講解“行”和“走”的含義可以做一些動作來區分兩個字在古人眼中的意思。如果一味的講解字詞,無疑對小學生的興趣進行了扼殺,同時也破壞了小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
(二)對古詩詞過分分割,不注重對詩詞的整體感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從文章的整體來通盤考慮。同樣,古詩詞也不例外,需要從詩歌的整體來分析研究,才可以研究出詩詞的真正內涵。有人說,將古詩詞分割開一步一步的講解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但是,過于支離的文章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進而體現不出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古詩詞講究的是承上啟下,如果一味的去將詩詞分解必定不會達到原本所要表達的思想。
(三)教學過程急功近利,不注重教學質量
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有著具體的安排,時間規定,所以在時間的限制下就會出現一些本不該出現的問題。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就會將一些不重要的的課文,甚至古詩文忽略,不去詳細,深刻的講解。這樣,教學進度是趕上了,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古詩詞的教學,一些古詩詞沒有要求背誦老師就不會深刻的講解甚至不去講解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于教學來說切莫不可急功近利,只追求速度不追求質量。在最大限度上要將二者協調好,既講速度又講質量。
(一)回歸課本,從文本延伸
在我們受教育的階段,無論經歷怎樣的考試和測驗在復習階段老師都會強調要回歸課本,回歸基礎,這話是有一定的依據,就拿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來說,就應該回歸課本,從文本延伸。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課中,就應最大限度的回歸課本,通過課本中所給出的注釋,整體把握古詩詞的思想,再加上老師所補充的,就當作為文本延伸,這樣,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就可以很好的將古詩思想和所表現的情感更加完整,客觀的傳授給學生。
(二)以畫結合,以畫解詩
唐朝詩人王維的詩被評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小學語文古詩講解的過程中,對于思想和理解能力不是很成熟的小學生來說運用這樣的方法是不錯的選擇,就拿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一幅大漠美景被詩人描述的淋漓盡致,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運用詩畫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互動,讓學生結合詩意想象畫面,這樣才可以將二者完美結合,達到目的。
(三)適時拓展,激疑探究
在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由于他們經歷的事情較少,閱歷不豐富和對字詞的認知能力不是很高,所以對詩詞的理解僅限于皮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在小學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問題,這時就要通過閱讀來解決了,適時的增加拓展,增加閱讀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在教學《回鄉偶書》這一課時,學生大概對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思鄉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詩人的寫詩目的和緣由卻一無所知。這時就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詩人要創作這樣的詩來表達心情,而不是用另一種方式。通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幾個方面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理解一片古詩詞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適時適當的閱讀詩詞,激發疑問,提高探究能力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方式。
古詩詞作為小學生的必修課,是小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詩詞教育是有必要的,在小學教育中應得到更好的落實,老師通過多渠道,多方法進行古詩詞教學,使古詩在小學中的教學得到改變,使中國文化得到有序傳承。
參考文獻:
[1]虎芬.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05).
[2]左月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4,(09).
[3]劉莉.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0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313)研究成果;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