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理解是學好一切課程的基礎,課堂是閱讀教學的最主要場所。閱讀教學應立足課內,通過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增加感受體驗以及反思、訓練,以此培養學生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促進其語文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
閱讀是一種理解、感悟、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那么,怎樣“讀”才能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在此筆者提出幾點看法。
一、 提煉信息,理清作者思路
葉圣陶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指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何謂“思路”?通俗地說,思路是指作者構思在行文中指向表達目的發展,前進的思維軌跡。不管文章內容是簡單還是復雜,思路總有跡可循。葉老還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由此可見,閱讀理解要從理清思路入手。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樞紐,是形成閱讀能力的一項基本技能,是閱讀教學的一個突破口。理清文章思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難,說白了,就是弄清楚文章主要說了幾層意思,前前后后的幾層意思是怎樣的關系。如,教《鄉下人家》一課,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提煉為三部分:植物、動物、生活,形成“類別”,使學生初步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文章有文章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分析第一自然段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介紹瓜藤的生長過程,二是瓜藤給人的印象。這樣的教學順應思路展開,清晰而順暢,扎實而靈動,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
二、 通讀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文學作品往往通過故事反映社會生活的某一本質方面,這就是主題。文章總有一個中心論題,作者以某一事件為內容,將該事件的發展過程及結果等幾方面交代清楚,以此闡明自己的觀點。因此,通讀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很關鍵。通讀時應把文字放在詞里,把詞放在句里,把句放在篇章里,好的詞句,講究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來分析、理解、把握文章主旨。
第一,抓文章題目。題好一半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懂了它,文章的大概意思就知曉了一大半了。如《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文眼就是題中的“腳”。教學可圍繞“腳”這個“文眼”充分展開:腳的樣子——腳的顏色——腳的變化——腳隱藏在葉下。如此一來,抓住課文的主脈,以一條線貫穿于全文,教師教起來游刃有余,學生學起來思路清晰,閱讀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抓關鍵句。關鍵句是作品景情的交融點,從中可以窺視課文全部的內在氣息,展現出整篇作品的精神風貌。閱讀教學中,抓住了“關鍵句”這個點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鑰匙。圍繞著關鍵句,就可以順藤摸瓜,把全文串起來,有深度、有廣度、立體式地進行分析解讀。如《普羅米修斯》課文里的第五自然段有一句:“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絕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筆者認為,這句就是本篇課文的“關鍵句”,若能以此為支點組織教學,聚焦“造福”和“痛苦”兩個關鍵詞,通過反復誦讀、品詞析句,就能夠很好地感悟普羅米修斯的偉大形象,便能巧妙地突破本篇課文的重點。
三、 重視誦讀,關注情感體悟
在日常教學工作里,我們一直都在強調閱讀方法,歸根到底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促進其整體把握能力,善于感受和體悟。包括語文課文在內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極具濃厚的感情色彩。情感是閱讀認知活動的生發力,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是讀者領悟作者的情感表達的一個過程。如果學生無法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就不可能對文學作品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閱讀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情感體悟。
首先,課文初讀,整體感知理思路。把初讀的權留給學生,使其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掌握課文大概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建立起對課文的初步印象。如有一位教師執教《音樂之都維也納》第一課時。在教完生字詞之后,便直接轉入第二小節教學,要求學生查找文中關鍵詞句,這樣的教學設計太唐突,缺少初讀這個環節,必然會影響學生對文本整體把握的準確性。
其次,文本細讀,字斟句酌動情感。在初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細細品味這些句子。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華。然后在初讀,細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中有一句話:“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來,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教學時可以抓住“敢”、“終于”這幾個字眼展開:“為什么說敢和不敢?”讓學生聯系課文上下段細讀,然后再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用“終于”二字?“終于”一詞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經歷細讀后,從中關注了文本細節,進入了文本的情感世界,便能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四、 課后反思,進行模仿訓練
可以模仿閱讀課文前,教師根據文章主旨、人物、情節、線索等提出問題,讓學生讀后掩卷沉思,復述課文,既達到了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也達到了掌握課文要旨的目的。在閱讀中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形聲的模擬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閱讀后對重點片段進行必要的模仿訓練,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如,《荷花》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刻畫了一幅形態各異、色彩鮮麗、活靈活現的水中荷花形象,表達了作者愛自然、愛生活的思想情愫。課后有一小練筆:作者把荷花寫得多美啊!我也要寫寫自己喜歡的花。教師亦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反思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豐富想象力,揣摩文章的細膩描寫,感悟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并借鑒作者描寫荷花的表現手法,發揮聯想與想象,寫寫“自己喜歡的花”。若學生在這方面能認真對待,不但訓練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閱讀分析能力,促進閱讀理解的深化。
閱讀使人明智,能拓寬人的視野,提升人的品位。閱讀理解能力是伴隨人一生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課內教學的一項“重責”,對此,教師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加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崔海峰.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要素、結構、層次及其培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2]章臻.基于交互式教學的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3.
[3]劉之云.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測驗的初步編制[D].北京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陳瑞花,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八一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