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定位大多數是:提高學習效率,縮短教學時間,增加訓練時間,提高學生成績。美其名曰:為了學生的更好發展,一定讓他們進入最好的平臺,絕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實則錯矣,人生漫漫幾十年,求學階段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小段路,更何況教育只是“農業”而非“工業”,是不可能馬上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或付出多少就必然有多少的收獲。有了這樣偏差的價值取向,高中語文課堂的場景自然與我們的想象大相徑庭。
關鍵詞:返璞歸真;朗讀;技巧
印象中的校園應該是鳥語花香,書聲瑯瑯,然而如今走進校園,聽到更多的是學生沙沙的做題聲和老師慷慨激昂的講解聲,而這些僅僅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縮影,更多的課堂則是直接跳過朗讀環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好一點的情況也不過是早讀課把文章熟讀或者講課結束了,還有幾分鐘把文章讀一讀感受一下。為什么“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語文課堂竟變得如此沉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讀了也沒有什么提高,朗讀又不在考試范圍等等,這些回答堂而皇之地走到臺前,然而,朗讀真的是微不足道,如此不堪嗎?結果恰恰相反,朗讀教學非常重要,無可替代。朗讀是高中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最傳統的語言學習手段之一,既是高中語文學習重要價值取向,又是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價值取向的有效手段。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便是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語感。沒有翻來覆去的朗讀,怎能體會到“一切盡在不言中”的語感神奇?并且在這種反復誦讀的潛移默化中,學生不僅增強了語感,而且慢慢對文章內容有了更深層次了解,這也就是平時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而個別老師的“朗讀會影響答題速度”的想法則更是荒謬,我們雖然在考試中是不可能對文章的字詞句大聲朗讀,但應該在默讀中更加關注情感真摯,意味深長的句子,而這些句子恰恰是理解文章的關鍵,理解了這些關鍵句,答起題來反而得心應手。所以從多個方面來看,朗讀教學不但不可以放松要求,反而要加大力度,積極提倡,嚴抓落實,增強實效。那么如何進行朗讀教學,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價值呢?
一、 師生轉變理念,增強朗讀意識
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曾說過:語文是所謂口耳之學,學習語文不能不講究朗讀,朗讀教學水平提高的根本還在于教師和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注重語言朗讀,將其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時間,絕對不能局限于每天的早讀課,雖說“一天之際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早晨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有利于學生的背誦和理解,但教師也可以在語文課上抽出10-15分鐘,將朗讀教學融入到平時每一節課,讓學生意識到朗讀是學習中非常重要一環,不可或缺,而不是可有可無。老師重視,學生自然會更加重視,日積月累形成習慣,學生也會變得喜歡朗讀,享受朗讀。
二、 加強朗讀技巧培訓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許多學生不喜歡朗讀或是朗讀的不好,更多時候不是內心討厭朗讀而是苦于朗讀技巧匱乏,萬千愁緒無處訴說,因此“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大面積推廣朗讀教學時,應事先給予他們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準確把握文章情感基調、節奏快慢及語調高低,從而讓學生掌握聲情并茂的朗讀技巧。朗讀的語言表達技巧,本質上就是情感變化、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具體地說,它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語速等,把這些朗讀技巧教給學生之后,只希望他們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朗讀的好處,不要期望他們一點就通、一學就會,學以致用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 垂先示范,提供樣板
在平常的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準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文章。因此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最好要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讓學生知道如何讀出文章抑揚頓挫的音韻美感。例如,在進行《再別康橋》朗讀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示范朗讀,讀詩歌的標題和作者時,宜用平淡無奇的語速語調讀出來:“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輕聲讀出詩歌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邊的云彩。”讀到三句話中“我”時,教師都要短暫的停頓,給人一種其實不想走,其實還想留的感覺。“來了”和“正如”要緩緩連讀,讓學生感受到作者覺得在康橋時間太過短暫,依依不舍之情......對于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而言,示范朗讀是必備素養,只有教師在課堂上能做到身先示范,學生才能從模仿中掌握朗讀技巧和情感表達。雖然由于個體差異,每個教師的朗讀能力也不盡相同,并且不一定像名家那樣朗讀得聲情并茂,但只要傾注自己的情感和努力,都會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到作品的抑揚頓挫、張弛有度,并引導學生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深入研究文章的興趣。
四、 激發興趣,增強內在驅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高中生,對單調乏味的朗讀活動很容易失去興趣,為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快速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比如范讀、默讀、齊讀、個別讀、雙人讀、分角色讀、錄音朗讀、配樂朗讀及其他表演式朗讀等等。一個人讀書可以發現一個樂趣,產生一個感悟,一群人共同讀書就會發現無數個樂趣,產生無數個感悟。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利用班會時間,定期開展班級朗讀交流會,朗讀之余還可以談一談各自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在本次朗讀中的收獲。有的時候,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情感朗讀比賽,比一比、賽一賽、以賽代練,讓他們在比賽中集思廣益,發現自己的問題,找出解決的最佳方案,從而激發所有同學的朗讀熱情,促進朗讀素養的全面提升。
2017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選用精美文字,用最真摯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最古老的學習方法——朗讀。朗讀是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品中心思想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充分重視朗讀作用,并不斷激發朗讀興趣,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舉辦多樣化的朗讀活動,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朗讀水平,最終實現高中語文的教學價值。
作者簡介:
劉兆勛,江蘇省丹陽市,丹陽市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