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蘭 康全洲
摘 要:在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基礎上,分別對中學德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研究,同時取得了一些成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教育面臨一些挑戰。傳統的德育模式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對中學生開展教育工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本文分析了中學教育現狀,同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對策研究
一、 引言
初中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時候,這一階段與學生的未來發展有關。所以,每個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校以開展道德教育為主要任務,試圖找出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法律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時,創新德育工作的策略,從而有效地改善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本文總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經驗,探討了中學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和對策。
二、 中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 德育內容脫離實際
傳統的德育教育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這就導致了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宏觀目標上,盡管不斷創新思想政治課教材,但是仍然注重從民族和國家大義向中學生灌輸大道理,忽視了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需求,使德育內容脫離了實際社會發展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盲目追求道德教育內容的原則和理論,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形勢的實際需求的目標。在課堂上,教師們堅持傳統的說教,使中學德育教育變成形式化。因此,大多數中學生在思想學習的過程中,只是進行機械性的背誦教材內容來應付考試,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造成學生知行分離。
(二) 德育教育方式單一
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內容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需求的完善,即使有討論,但只有少數學生發言,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是困難的。教育的主要用途是教學材料、視聽材料和教學軟件等,主要教學的地點是教室。德育教育基本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位置、教師沿在講臺上講,學生一言不發地接受知識。道德教育的實踐是在選擇德育方法時,只是走形式,沒有進行實際的應用。
(三) 師資力量不足
在中學階段,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學生的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能力薄弱,只有德育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質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順利開展工作。同時,要加強中學德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定期派遣教師學習,提高綜合德育教師的知識儲備,培養多媒體和其他現代化設施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并在學生面前樹立權威。重點關注高校德育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努力避免高素質人才流失。
三、 中學德育教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 豐富創新德育教育方式
傳統的中學德育方法仍然采用單一封閉的說教灌輸教育方法,不考慮中學生的真實思想,沒有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教育主體意識。針對這一問題,在道德教育實踐中,中學教育工作者應根據當前中學生的思想狀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價值澄清法、道德認知發展、自我教育、德育活動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盡可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道德教育的樂趣,發揮他們的主體教育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中學德育教學效果。
(二) 重視德育教育的層次性
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要按照學生的年紀和接受度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德育目標。根據不同年紀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同差異,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確定道德教育內容,例如,初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組織和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并實施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來明確學習的目的。二年級學生可以實施遵紀守法的基本要求進行教育。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們對世界觀進行深入地了解,讓學生們嚴格地要求自己,并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德育教育目的和內容具有針對性,讓德育的各方面都可以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三) 理論聯系實際,養成良好的品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就無法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將道德認知能力和培養道德習慣進行有效地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較多的知識。道德實踐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主要途徑,因此道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參與教學實踐的主動性,這樣做可以及時地糾正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錯誤的行為,實現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比如,通過家長和學生的反映,發現班級上有學生花錢大手大腳,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開展一次如果正確使用零用錢的班會,讓學生在班會中具有深刻的體會,知道自身花錢方式存在的問題,同時加以改善。
四、 結束語
總之,在中學德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合理地實施正確的素質教育,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學效果,從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并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泰祥.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5(12):32-32.
[2]范曉.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9(4):55-57.
[3]張文娟.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6).
作者簡介:
趙海蘭,康全洲,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裴家營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