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語文語言運用能力,不斷地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學階段中的學習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時期,對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自主、合作以及探究性開展學習,將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漸的探索其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規律。本文將探討以及分析提升小學生語文語言運用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語言運用能力
一、 前言
如今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發展,其素質教育已經深入人心。而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且重要的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語文教育不單單只是一種學習與理解的過程,其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如今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基礎下,其主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實踐經驗,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探索以及領悟。
二、 提高小學生語文語言運用能力的意義
目前新課程對教師以及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重視以及提高小學生語文語言運用能力。要正確的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方法以及規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自信心,教師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夠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以及養成實事求是的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簡述提升小學生語文語言運用能力的對策
(一) 精煉教學知識,強調整合作用
如今新課改的改革,導致教材有所變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科學化、多元化以及趣味化的教學目標。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且重要語言課程,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它能夠促進學生在思想道德以及思維中發展,能夠使得學生受到文字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價值以及素質水平。教師在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新型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整個課堂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要將語文教學同其他科目相互聯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探索,能夠自主的思考問題,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學點進行精煉,能夠擴展語文的知識,將知識延伸到課外。
例如教師在教授到《詹天佑》這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堂上設計“我想成為的人”這一話題進行綜合性交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或者同伴共同相互尋找資料有關詹天佑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中鼓勵學生進行交流,每個人都談談對詹天佑的看法,倡導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合作以及探究,教師還可通過別的活動形式來相互了解各自的想法,例如可設計小品以及講故事等活動。學生通過這些形式可充分地了解到詹天佑這個人的形象,接著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舉例,問問學生在我國還有什么像詹天佑這樣偉大杰出、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且一絲不茍的科學嚴謹態度,面對帝國主義的嘲笑毅然堅持完成工程的人物,以“我想成為的人”這一話題試著舉例。這樣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在課堂上不斷地進行交流,有效地促進學生運用語言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能力。
(二) 擴寬學習環境,強調生活化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提出教師要將語文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倡導“實踐中學語文”的理念方式。能夠有效的給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開闊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自主思考,更要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以及探索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以及語言的運用能力。我們常說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周邊的事物,擴展自身的知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口頭上的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到《桃花心木》這一節課時,教師為了想要學生感受到文章的主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的“借物喻人”主要寫法,正確地引導學生在環境中經受考驗,克服學生的依賴性,在生活中以及體驗中進行感悟。教師可帶領學生去種植樹木,通過種植樹木,學生就會更加形象地感受到種植樹木的艱難,以及種樹人的嘔心瀝血和用心良苦。教師通過戶外活動,以小組的方式進行開展活動,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情境,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觀察事物的本領,通過語言交流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另外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 主張評價體系,重視激勵性
評價體系在新課改后成為了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以及評價體系,教師通過評價體系能夠讓學生學會自我反省和總結,教師也能夠通過評價體系從而學會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設計,學生通過評價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自我總結以及激勵,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走進自然》這一單元時,教師可圍繞這一單元的活動開展學習,教師可進行設計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單單以成績為主,其主要在教學中完成教學評價以及學生的自評和師生互評的方式。通過上完這單元時,教師可讓學生總結在這一單元中學到了什么知識,讓小組成員進行互相評價,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這一單元的表現做出評價,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激勵學生再接再厲。而學生通過同伴的評價也可了解到自己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是否處于積極的狀態,并對自己的表現加以改正。通過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可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哪方面上的不足和擅長的領域,從而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信心,讓學生養成在課堂上主動的參與到討論的過程當中,能夠實現多交流思考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多交流、多思考、多探究”的語言能力培養。
四、 結論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自由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淄博師專學報,2011,6(06):89-90.
[2]李仁玲.美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67(5):90-91.
[3]江大偉.如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強化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的訓練[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6(02):34-36.
作者簡介:
陳英,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