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體育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開始凸顯出來。然而在傳統體育教學中,課程內容單一的問題一直飽受詬病,學生參與程度不高,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得不到保障。武術課程的開發不僅以其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承。在文章中,筆者首先說明了開發武術課程的意義,然后論述了如何通過開發武術課程資源來優化小學體育教學。
關鍵詞:武術課程資源;小學體育;教學策略
一、 引言
武術自古以來就是國民強身健體的傳統項目,太極拳等武術項目更是享譽海內外。但是目前的小學體育中,師資力量薄弱、經費缺失、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十分常見。這樣一來不僅從客觀上限制了小學體育教學的開展,而且學生主觀上也缺乏對體育的興趣。因此開發武術課程資源來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的優化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二、 開發武術課程的意義
小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小學體育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武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和知識經濟的影響,小學階段的教學重心往往更偏向于文化課的教授,體育課往往是學習之余的放松,根本沒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通過武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趣的武術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小學體育的教學目標。其次,武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也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通常只是簡單地示范技術動作,然后讓學生自由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的內容顯得單調,教學方法也乏善可陳,體育課堂流于形式逐漸成為學生“娛樂”的副課。武術課程的教學中,學生需要跟著老師一起進行訓練,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反饋有利于教師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后,武術課程的教學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和體育精神。武術本身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武術課程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的路徑分析
(一) 豐富小學體育教學內容
教育部曾先后多次頒布文件,明確提出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必須包含武術課程,并進一步增加。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學通常依靠田徑項目或者球類運動才得以開展。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的內容,久而久之課堂失去了新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大打折扣。而部分學校雖然依據相關精神設置了武術課程,但是形式上卻不外乎少年拳、五步拳、基本功等項目,同樣沒能發揮武術課程招式繁多的優勢。筆者建議,小學體育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的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比如將一些不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武術項目進行適當的調整,將技術動作進行簡化,保留項目中的精髓給學生們帶來優質的武術課程。同時,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的體質差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進行層次化的教學。對于一、二年級的同學來說,他們的身體素質還比較差,因此在無數課程的設置上就應該選用簡單輕松的項目。而對于高年級的同學而言,他們已經打下了一定的體力基礎,就應該強調技術動作的規范性,以最大化教學效果。
(二) 降低對體育器材的依賴
傳統的體育活動通常都過分依賴于硬件設施,因此體育課這部分學習就難以有效的開展。比如足球運動不僅需要配備足球,更需要足球運動的場地,然而足球場的建設在我國并不完善。而且即便學校有小型的足球場,學生們在足球對抗中也占用了太多的操場資源,給其他學生的體育活動造成了阻礙。而且當雨雪天氣出現的時候,這些運動就更是難以開展,這都是以往體育教學中過分依賴體育器材所帶來的后果。開發武術課程資源能夠緩解這一現狀,武術的聯系只需要一塊能施展開的訓練場地,這樣一來不僅節約了教學資源還不會干擾到其他同學的體育活動。而在一些不宜進行室外教學的天氣,也不至于耽誤教學進度,武術課程在室內場館也能輕松的組織。通過武術課程資源的開發,降低體育教學對硬件設施的依賴,讓體育活動更廣泛地得到開展。
(三) 創新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上“課堂”與“課余”的界限太過鮮明,不利于學生自發的進行體育鍛煉。體育課與文化課相比課時本身就比較少,若是不積極地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體育活動,那么武術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就難以體現。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也可以創新武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比如將課堂教學內容錄制成流媒體視頻,并且上傳到學生的網絡學習平臺,當學生產生學習需求時就能夠自行下載。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僅有效地利用了學生碎片化的時間,而且通過視頻的慢放與快進可以更仔細地觀察武術動作的細節。此外,體育教師還應該建立起系統的武術課程評價體系來激勵學生的課堂學習。在小學體育中,雖然體育課程是必學的課程,但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并不涉及期末的考核,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下學生很難產生學習動力。小學生正是好勝心、榮譽感較強的時期,恰到好處的激勵機制能夠促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武術課程的學習中。比如為了保障武術課程的學生出勤率,可以將日常出勤進行嚴格的考核,并且將考核結果量化為分數在期末成績中占一定的權重。其次,考核不應該只重視結果,更應該關注學生參與過程的表現與學習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建立起動態的跟蹤性評價機制,從整個學期的過程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網絡平臺的使用與評價機制的建立,使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科學合理,教學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武術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生體育學習的需求,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目標,不斷地磨煉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從而提高小學體育的教學效果,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菲,武興東.探究小學體育教學如何開發利用武術課程資源[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5(06).
[2]唐波.試論武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積極開展的特殊健身、教育價值[J].蒙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2):35-39.
[3]徐立陽.武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1):111-112.
作者簡介:
陸鋼,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