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獲取能力提高的關鍵階段。基于化學教學,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對化學學科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文章基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活化問題教學策略。
關鍵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生活化;問題教學
利用生活化問題教學,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化學思維,提升學生化學知識應用能力。有助于學生認識的化學學習的價值,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化學學習中。
一、 利用生活化問題教學,激發化學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節。在高中化學階段,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個人學習興趣,對其學習行為以及學習有效性的直接影響。利用生活化問題,組織高中化學教學。將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引入到化學課堂中,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與個人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化學學習中來。借助生活化的問題,促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積極探究各種化學物質的變化規律,感受化學探究活動的喜悅,產生化學知識獲取的好奇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個人學習更加主動,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順利。引進生活化教學內容,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個科學故事,促進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更可以利用生活現象以及生活化的化學實驗,使課堂氛圍得以優化。
比如在學習“空氣質量的改善”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空氣質量報告所涉及的主要元素,即空氣污染指數、首要污染物、空氣質量等級。這些看似抽象的化學知識,實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霧霾天數日益增多的今天,霧霾天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天氣類型。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的霧霾天氣報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看到化學知識存在的意義。只有學好化學知識,才能更好地了解生活,改變生活現狀,提高空氣質量。在了解溫室效應中的溫室氣體時,學生會接觸到二氧化碳、氧化氮、氟氯代烷、甲烷這四種氣體。對于很多高中學生來說,這些氣體與自己的生活并不相干。當教師給學生展示這些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時,很多學生會為其所驚訝。利用這樣的生活信息促進學生在認知沖突下產生化學知識學習的好奇心,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更能讓學生建立積極的化學學習情感,使其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更加完善。
二、 利用生活化問題教學,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引導學生有意利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化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服務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學物品。揭開生活物品的面紗,促進學生了解其化學性質。像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食品、化妝品、藥物都與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用生活化問題的引入,促進學生換個角度看待生活,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煥然一新。
比如在學習“營養均衡與人體健康”這一單元時,學生會學習“優化食物品質的添加劑”這一內容。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了解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以及具體作用,知道食品著色的方法與原理,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化學物品。同時,更要引導學生了解一下硝酸鹽的毒性,建立綠色食品意識。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食物,將食物本身的特性與食品添加劑相對應。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化學學習的成就感,還能讓學生解決化學學習過程中的部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選擇健康食物,學會閱讀食品標簽識別食物,遠離有害的食品添加劑,認可健康食品添加劑的積極作用。
三、 利用生活化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關鍵一步。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就要讓學生將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認識到化學科學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貢獻,像堿的發明等。能夠使其建立起化學學習榮譽感,認可化學行業內具有突出貢獻的榜樣,向這些榜樣學習,獲得積極的意志與品質。在化學教學中,利用相關生活現象,像染發劑致人過敏、死亡等,促進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建立綠色化學思想。
四、 小結
綜上所述,基于化學學科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形成,教師要關注生活化問題的價值。利用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產生化學學習興趣。提升個人化學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能夠得以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林小駒,李躍,沈曉紅.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構成和特點[J].教育導刊,2015(05).
[2]鄭挺誼,李華.生活化教學: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價值回歸與應然選擇[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08).
[3]張克龍.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課堂行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3).
作者簡介:
徐國松,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湖州市練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