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模式漸漸地不適應新課標教學改革要求,具有創新性的活動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廣受歡迎,本文就此展開了相關探討,望給廣大同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活動式教學;數學;實踐
傳統的小學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圍繞講臺上老師不斷講,而學生不斷的記筆記的“灌輸式”授課方式,以學生考試成績來考量教學成果,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化的教學方式不再適應于小學數學課堂的發展。數學知識是不斷更新、深化的,如果老師一味地照本宣科、僵硬化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課業壓力,甚至會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這是不符合教育發展宗旨的。所以為了讓學生在相對輕松、快樂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學習,進而提高課堂效益,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改革,引入活動式教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 活動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意義
1. 活動式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
在課堂上,老師扮演著是一個領路人的角色,需要引領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進入數學知識的海洋,這更需要強化老師引路的角色,所以活動式教學要求教師要不斷轉變自身觀念,與時俱進地創新教學方式,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也要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進而帶領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為今后更高層次的數學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活動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應用的積極意義
活動式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它更注重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課本上的知識有效整合出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這種模式在課堂上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使課堂效益有一個整體的提升。
二、 活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
1. 明確教學目標,融合活動式教學方式
首先,老師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就目前而言,全日制小學教育下學生整天在學校,滿滿的課程安排,很容易疲憊,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這就需要老師想辦法引起學生的注意,課前通過小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當下很流行的“數字炸彈”游戲,老師在課前讓學生玩玩數字游戲,被選中的同學,讓他上講臺講一道數學題或者講一個數學知識點以示懲罰。這樣的課前小游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且這種方式下,學生講的題能讓學生們印象深刻,強化知識點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課堂上老師可以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創新。在明確教學目標,加入課前小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能夠大大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效益。
2. 活動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確定
在制定教學方案時,不應該只求表面“好看”而忽視了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結合學生學習狀況來制定友益學生進步的教學方案與教學目標。而課程的安排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到深的安排。例如,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提出幾個問題,問題設置由淺到深,然后組織學生自由搶答,答對的同學可以選擇繼續答題或者指定下一個學生來回答,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教育,鼓勵他們積極發言,自主探索。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自主站起來回答,還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信感,讓他們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讓每一個學生站起來,參與到數學課堂上來。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的傳授知識,提高課堂質量。
3. 活動式教學方法聯合教學與生活實踐
數學是理論知識相當強的學科,光靠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學生不易消化。這要求利用活動式教學方法,增強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對數學更直觀、立體的理解數學知識點。例如,老師在講授幾何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后任務,讓學生回家后,仔細觀察家中擺設,給幾何形狀的家具拍一張照片,帶到課堂來討論,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幾何圖像,也讓他們有更強的立體空間想象感。不然,停留在課堂上,說幾何圖形,很難在學生中形成一個具體的印象。通過這樣的活動,讓課堂教學與課后日常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更好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總之,實踐證明活動式教學模式較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更大的優勢,它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有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在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中,享受學習數學帶來的樂趣,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內心需求得到滿足,更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進而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效益的提高。所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們要進一步探索活動式教學模式,對其本質內涵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并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做具體的研究分析,從而掌握真正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茂平.活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7).
[2]陸逸萍.探討活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6(3).
作者簡介:
王奮德,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新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