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周
摘要:由于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的生態建設逐漸的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在“十三五”規劃中,黨中央國務院把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區規劃設計放到了戰略高度來考慮,足以體現出國家對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劃的重視程度。在我國很多城市中,“逢雨必澇”已經成為城市通病,而海綿城市規劃的提出與實施成為解決城市內澇的有效舉措之一。海綿城市在國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應用,目前已成為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化建設和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海綿城市;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劃;設計思路
引言
現代綠色建筑思路的廣泛普及,促使綠色化的建設已經從原本的單體發展模式轉變為區域化的發展方向,綠色建筑技術成為現代城市規劃與建設的主要技術形式。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正逐步與生態城市建設融合,綠色生態城區表現出更多的建設優勢與生態功能屬性。從空間規劃、基礎建設、建筑與交通等方面出發,依據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原則,實施城市的建設與規劃,城市建設各項功能劃分更加科學、規范。海綿城市建設作為綠色的生態城區建設重要構成部分,對推進我國新型城市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海綿城市概述
海綿城市就是指與海綿極為相似的城市,可以實現吸水、蓄水以及水資源的釋放。隨著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城市表現出極好的彈性。可以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通過其自身強大的調節能力,仍然可以正常運轉。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必須以生態優先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采用的開發設施以及儀器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聯合操作人員的努力,既滿足城市順利排水的要求,又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雨水的儲存、滲透以及清潔化操作。實現雨水的合理回收以及生態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低影響開發。
二、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背景
(一)城市排水困境
在我國的城市開發、建設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城市水環境、水安全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城市積水。開發、建設城市需要對城市進行擴建,這就使城市不透水下墊面的比例增加,并且雨水的凈流量也會增大,在雨水高峰期,峰值量還會顯著增加,如果城市基礎排水設施不能將雨水及時排出,在城市里聚集,那么很可能會致使城市內澇出現。第二,水污染。如果在規劃建設城市時,不注重城市雨污水管道等設施建設,那么當雨水降臨,落在不透水下墊層上后,就會將那些沖刷、聚集而來的油脂、重金屬等污染物,帶進城市雨污水管道,最后在未處理或者未被有效處理的情況下,就被排放到附近河流等地方,由此引發水污染。第三,干島效應。如果城市的相關規劃建設人員,沒有在不透水下墊面上方覆蓋土壤,栽種植被,那么連片的不透水下墊面,在沒有天然的土壤與植被進行吸收、儲蓄的情況下,將會使城市近地面空氣,得不到持續的水分補給,進而引發“干島效應”。所以,在城市排水的困境下,相關人士更應重視對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和設計思路的研究。
(二)傳統城市建設及規劃局限性
傳統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缺少對排水方面的合理與科學規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現階段,在城市規劃環節,與水資源相關的規劃內容包括自來水取水、城市水處理場所以及雨水排放等幾個方面。在進行方案設計、規模與網管建設方面需要堅持再利用的原則。需要能夠與水資源再利用之間有效融合,才能夠確保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的實施。為此,針對當前階段城市規劃以及相關設計中應當融合水資源節約以及環境保護,并能夠將所有內容融合到城市規劃建設體系之中。
三、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思路
(一)劃分綠色生態城區功能與規模
與傳統城區相比,綠色生態城區更加重視用地規劃,其實進行用地規劃,不僅有助于加快城區建設進程,還有利于促進城區建設格局合理化,如果再對其進行功能劃分,即確保居住用地與公共建筑建設達到總用地的50%以上,將居住用地與公共建筑建設分開,那么還可進一步提高城區建設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可是現今某些地區的工業用地僅占全部用地量的15-25%。
(二)規劃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程序
在規劃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程序時,應以城市的總體規劃為導向,再有計劃、有目的性的細化城市規劃的程序步驟。也就是說要先對建設區域場地的總體情況進行評估。需要注意的是,評估操作應嚴格進行,評估內容應涵蓋地形、流域、地質條件以及植被等,以此確保評估結果的全面性與真實性。
(三)規劃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措施
在規劃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措施時,相關人員應在注重總體規劃的同時,兼顧各個具體要點。
1.優先保護生態敏感區
水生態敏感區是城市天然海綿體的關鍵部分,因此,應將對河流、濕地、溝渠等的管理和控制歸入禁建區范圍,嚴格制定城市建設藍線,注重開發雨水系統,做好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等系統與城市水體間的銜接工作,以此避免水體被二次污染。
2.開發集約式城市
相關人員應注重規劃城市生態空間,并確保其合理性,但在開發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比如,不得將原來的山體、水體等納入規劃范圍,而應重點保護該區域環境,提倡采用集約式城市的開發模式,防止城市無序建設,在明確城市邊界,劃定出城市規模后,重視開發監控,避免出現開發破壞情況。
3.確保基本透水面積
目前,許多城市的地面都出現了大面積的硬化情況,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了雨水的滲透,因此,需要相關人員根據用途與性質的差異,設定合適的綠地率、透水鋪裝率等指標,并以此確保城市透水的正常進行。
4.控制地表徑流合理化
根據城市分區特征,相關人員不僅要科學地劃定雨水排水區,注意優先保護自然徑流通道,還要及時進行檢修,還應重視植草溝、雨水濕地等的設置、建設,以此確保雨水匯集,達到匯集地表徑流的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民用建筑作為建筑行業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防火性能的大小將會直接關系到居住者使用的安全性。上文對當前民用建筑設計中存在的不足現象做了簡要的闡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建議,希望相關單位以及建筑設計者能夠充分考慮當前民用建筑的需求,不斷提高建筑本身對于火災防控的能力,為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趙園,王衛明.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思路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33)
[2]楊靜.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思路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6(5):71-72
[3]張騰召.綠色建筑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思路探討[J].門窗,2016(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