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摘要:互動式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而中職英語教學更需要強調互動的教學原則。
關鍵詞:互動教學;主體地位;主動性;積極性
動式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中職英語教學更需要強調互動的教學原則,著重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一踏入社會便能學以致用。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及理解,就互動模式方面做一些探討。
一、設疑答疑互動
設疑是要以教材內容中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地方為支點,巧妙而恰當地提出響應的問題,引領學生,從而促進設疑答疑的互動。比如:中職英語中有一課文《今天誰在用我的信用卡?》課前我便設疑:“Do you have a credit card? Do you like shopping online? Have you used your credit card to buy something over the internet? If you have a credit card, try to buy a little thing over the internet.”通過這些問題,便可引起學生想了解課文內容的興趣,大大加快了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教學目的實現。
二、情感互動
在中職英語課堂里,班級人數較多,教師比較容易注重那些思維活躍、性格外向的或成績較好的學生,通過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言語與這一部分學生有較好的情感交流,而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或學習后進生關注較少,往往容易遺忘他們,這個情況不利于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要分析其原因,是屬于怕回答問題錯誤同學笑話,還是心理問題,教師要了解清楚,同時教師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多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在課堂上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增強他們回答問題的信心。教師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應充分予以關注,分析和了解他們成績不好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多鼓勵,多表揚,蘇霍姆林斯基說:“贊美差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高明”,在課堂教學中要跟其他同學一樣關注他們,更要啟發他們參與師生互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情景互動
創設情景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必須找到能夠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突破口,引導他們更好的創新。使學生有機會操練與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在了解更多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商務談判》這一課,我引進了商務談判知識中關于西方國家商務談判者的風格:美國人崇尚自我奮斗,性格外露,充滿自信。熱情奔放的情緒在社交中隨處可見。在商務談判中總是十分自信的步入談判場合,坦率的發表見解,在雙方剛碰面時便會侃侃而談自己的觀點,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法國人注重人際關系,很有人情味,偏愛橫向談判,由總體到細節,喜歡用談判并重視個人力量。德國人重視質量,嚴守信用,追求效率,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他們在商務交往中嚴守合同,很難接受對方的任何違約行為。英國人社會階層等級分明,普遍崇尚紳士風度,所以和英國人打交道重知識涵養是非常重要的。了解這些差異細節后,讓同學們模擬這其中的各種角色進行模擬商務談判,效果超預期的好。一方面,學生興趣濃厚,而且非常快樂,二方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西方文化,并能出色地完成商務談判任務,也為以后走向社會以后真正的談判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師生角色互動
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中心,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不利于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的建立。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的溝通“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時甚至可以進行角色互換。比如: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每次課的前十分鐘,都是我自己給學生復習與回顧上一次的課程內容,學生是完全被動接收信息。而后來我將其改為:由學生自己上臺替換我來做這件事。沒想到效果特別的好,學生要想在這十分鐘內把先一天的內容完整而有條理的概括出來,必須在課后做好扎實的復習工作,而且如有知識缺漏或難點也會及時與同學探討并解決,這樣所有學生的復習及作業就在不經意間高質量的圓滿完成了,而且學生上講臺,也有利于鍛煉及提升他們的膽量,口才,氣質。因為效果好,后來,我把每一次課的課堂總結也交給學生自己完成,效果一樣的好,這樣一來,所有學生上課都特別專心,再也沒有打瞌睡,玩手機現象,都怕被抽到上講臺時講不好。所以師生角色互換是真正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有效的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中職英語互動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這樣要求老師對課堂內容進行認真的設計和選擇,并能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中探究知識,在知識的探究中享受人文關懷,由此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其創新潛能,促進學習成果的內化。教師從外在與學生的情景轉向情景共存,是內在于情景的領導者,非外在的專制者,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創新,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楚新.試論網絡時代的英語教學[J].教育技術研究,2004,(1).
[2]楊維東、趙娟“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任務型、互動性、教學模式研究”,《外語教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