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壯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要。教師應通過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加強學生實驗主體地位,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和生物學發展史,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科學精神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培養興趣;實驗;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它直接斷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是知識傳播應用和創新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人才地搖籃。生物是自然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主要從在高中生物教學實際出發,探討怎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個問題。
一、用培養學生興趣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創新的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新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產生無限創造的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注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多層次、多方式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不同教學目的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在課堂上設計趣味性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與生物體是怎么樣的關系?遺傳是由誰決定的?教師借通過這樣的提問來介紹生命科學發展的現狀和未來,如基因工程技術、克隆技術這些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未來,特別要著重介紹遺傳工程和仿生學的最新成果等。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研究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以此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和學好生物學科的強烈興趣。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大膽的猜想,并自己動手驗證,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在生物課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奠定學生創新的基礎
新課標提出:改變以往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始終要圍繞學生展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重視實驗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自己動手設計,通過實驗進行發明創造。在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起輔助引導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確定研究對象、制訂實驗計劃、選擇所需材料、設計實驗步驟、做好實驗記錄到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都自己完成。這樣就可以充分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研究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發現學習的快樂,并在實驗過程中鍛煉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的意識。
三、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學生創新的基本素質
創造性思維決定著一個人可不可以創新和創新能力的大小,是創新素質的核心要素。同時課堂是我們的教學主陣地。因此,在平時的生物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如在我們學習高中教材《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這一節內容時,可提出問題:“大家都知道,在人的體細胞里面有染色體是46條,如果精子和卵細胞是通過有絲分裂方式產生的,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學生肯定會會答:“在后代個體中染色體數目將不再是一個定值,由此老師可以借機引出減數分裂的有關內容。我認為這樣安排,比直接向學生出示減數分裂的概念容易理解,用這種方式,還培養了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發散性思維是對研究思考對象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從不同方面進行分析的思維方式,教師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這種思維方式,可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可以產生大量獨到的新思想。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要著重強調學生的“問題思維”,要經常結合知識點提出帶有發散性思考的問題:“為什么放久腐爛的水果會發出酒的氣味?乳酸菌是怎樣產生的呢?醋糟的制造過程是怎樣的?”這些既是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的生物知識,又是常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知識。教師通過提問學生,間接地引導告訴學生:生物知識其實就在我們生活中,不只是呈現在生物課本上。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的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學生在發表各自想法時,有些還在大腦中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象。這種方法不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和解答能力,而且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知識上的探究,這樣做使學生在發散思維中提升了創新能力。當然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因素。我們要主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形式多樣化,同時要自覺提升自身科學素質,在挖掘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充電,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從而才能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課堂上,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自覺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多看科學書籍,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只有這樣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學生,也才能順應時代潮流,相應李克強總理倡導的“人人創新”“萬眾創新”。
四、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人類生活生產是生物知識的源泉,而生物更是一門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科學。人們的衣食住行等都離不開生物,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可看成是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物學史。生命科學史本身還是一部創新的歷史。生命科學史重演地過程中有著較多的科學精神教育結合點,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結合點教育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研究過程是充滿艱辛的探索過程,成功的背后都是無數次的嘗試;每一次的科學發現都可以說是一次創新歷程,是建立在科學精神上的創新。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產生活實際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寓實驗于娛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之,創新是以知識為基礎需要為動力,多種能力綜合為前提的實踐活動。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生物學科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培養出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的科技新人才。才能順應時代的變革和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