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本校智能制造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標準,主要包含以下內容:實訓基地辦學方向,場地與規模,辦學規模,設備配置,師資隊伍建設,基地管理,資源共享與示范作用。該建設標準不僅可以指導本學院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也可以為其他高職院校實訓基地改革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標準
按照學院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方案、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的需要,聯合相關高校、行業企業研究開發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的實訓基地建設標準。該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辦學方向
實訓基地的建設首先必須滿足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實驗實訓教學要求;其次要基本滿足面向各類社會人員和企業在職職工轉崗轉業培訓和開展技能提升培訓;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要根據新技術的發展更新培訓內容,不斷開發新的培訓項目,改進培訓方式和方法,不斷提高對內對外的培訓質量;培訓課程開設應與機電一體化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和職業標準相結合,從而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二、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場地與規模
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建筑面積要滿足本專業實訓和對外培訓的需要;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總的建筑面積不少于1000—1200平方米;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室通道必須暢通無阻,工作環境保持清潔,設備擺放整齊,設備處于整潔、完好的狀態;各實訓室醒目處應張貼安全操作規章制度、設備操作規程和警示標志;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設施設備布局合理規范,符合安全和環保要求。
三、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辦學規模
實訓基地核心專業年招生規模:150人以上。實訓基地專業在校生:500人以上。并以核心專業為基礎,擴大實訓基地涵蓋的專業群,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開展針對各類社會人員的培訓(企業員工、下崗員工、待業人員、農民工等);年培訓200人次以上。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學院設立職業技能鑒定站,年完成職業技能鑒定200人次以上。
四、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設備配置
實訓基地專業設備總值:專業實訓基地設備總值500—700萬元以上; 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的設備設施應具有標志性、實用性、安全性和擴展性;要盡可能或超過與相關專業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核心專業的設備配置必須達到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頒布的示范專業設備配置標準;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的實訓過程和實訓環境設計應具有相關職業崗位的仿真性,在實訓室里應創設相應真實情境,而該環境是滿足職業工作任務的。學生在仿真環境中按照職業工作任務的程序設計實訓環節進行訓練,按照未來職業崗位群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要求進行實際操作訓練。設備配置要在滿足學校教學的同時,為當地經濟產業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提供服務。
五、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
實訓基地專業課教師:實訓基地核心專業的專業課教師應在10人以上;教師本科率應達100%,具有高級技術職務教師占專業教師30%以上;實訓基地核心專業“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60%以上。實訓基地實訓指導教師:應在5名以上,其中高級實驗師不少于1名。實訓基地應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具有本專業技師以上職業資格或相關專業高級技術職務)或社會能工巧匠(具有一定的社會認可度)擔任兼職教師。
六、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管理
實訓基地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健全,崗位職責明確。 實訓基地應制定有建設發展的短期、中期規劃;每年度有工作總結;制定規范的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實訓計劃、實訓任務書、編制實訓教材以及實訓考核辦法等。實訓基地應制定規范健全的實訓基地資金管理制度和建立完備的設備臺帳,以及設備使用維護記錄檔案。實訓基地應建立由行業、企業專家和學校有關人員組成的實訓教學指導委員會,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依托企業建立有實質性的校企合作基地,有計劃地接納專業教師和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七、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資源共享與示范作用
實訓基地不僅面向同類學校提供實訓技術支持,而且承擔本校學生的基本技術技能實訓,同時其服務應具有開放性,為當地經濟產業提供技術服務,使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實訓基地要組織專業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每年有實訓教學成果;積極組隊參加國家、市組織的技能比賽,專業教師在國家級職業教育刊物上發表關于實訓教學方面的論文。實訓基地其核心專業的畢業生“雙證率”、“就業率”達到重慶市示范專業條件要求。
參考文獻:
[1]杜志忠; 臧志軍.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標準的研究與編制[J]. 職教通訊 2017年34期
[2]張寧新.研讀“標準”,建設現代化實訓基地[J].江蘇教育 2017年36期
[3]檀釗.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探索[J].廣西教育 2017年03期
[4]胡華文; 盧麗君; 付曉軍.職業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6年15期
[5]梁豐.高職院校開展生產性實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價值工程 2016年16期[J]. 職教論壇,2007(3):34-36
作者簡介:黃戎(1968-),男,漢族,重慶市人,教師,研究方向:自動化技術、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