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其芬
摘要:創新教育從某一角度說,應是鼓勵學生發展他們有個性,有一種創新的意識,千萬別把孩子們變成像一個“模子”里鑄出的人。如果教育工作者讓他的學生只從一條路走到北京,那么他的教學工作無疑是失敗的。至少他沒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他的學生不懂“文章”。北京之路也是如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創新;進行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善于創新。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學
教師必須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深入挖掘教材的多元化解決方案。他們應該努力學習和吸收教科書,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多方面,多方向思考問題。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首先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無所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入情入境的教學,能吸引學生學習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在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教學情景,在教學上做到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知心朋友、指導者、幫助者與合作者,轉變為和學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一課,我轉變了自己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將自己和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和學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將所有人的身高記錄起來,然后每個小組進行,看看誰最高,高多少,當時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就抓住時機,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引入課文內容、講解課文內容、練習課文內容,學生也就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接受了新知識。
二、引導探索學習,誘發創新靈感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測量圓的周長時,我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請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我用這種方法,你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后,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后,因勢利導,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周后留下的痕跡。“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三、創造性地使用情景圖,模擬實際情境,增加實際體驗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可拘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育者提供了這樣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現實的看法,轉化到書本上以圖的形式來展示,并不是要廣大教師局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教師學生拿著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設一個個比較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能更快的進入學習角色,能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來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著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來親自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利用了書上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讓兩個同學戴上青蛙頭飾扮演青蛙吃害蟲,其中一個又高又胖的男同學扮演大青蛙,一個又瘦又小的同學扮演小青蛙,讓他們走上講臺,張大嘴,做著吃害蟲的動作,然后他們碰面了開始對話:大青蛙說:“你今天的收獲怎樣?”小青蛙說:“今天我吃了30只害蟲。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說:“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蟲。”這時讓下面的同學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然后由學生列出算式,并在計數器上展示計算的過程。同時,老師利用學生的表演,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既學習新知,又實際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與價值。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努力挖掘創新潛能
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主體,課堂就能“以教師為中心”變成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就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才能從“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到“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多種訓練形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努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如六年級的分數應用題:一件工作,甲單獨做要20小時,乙單獨做需要12小時,丙單獨做需要16小時,3人合做,幾小時能完成這項工作?師可讓學生嘗試自行解決。學生解決完后,師問:根據已知條件,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就有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①甲單獨做,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乙單獨做呢?丙單獨做呢?②甲、乙合作多少小時可以做完?乙、丙合作呢?③甲單獨先做了2小時,剩下的由乙、丙合做,還要幾小時做完?④甲、乙合做2小時,再由丙單獨做10小時,能不能做完?⑤甲、乙、丙合做5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通過這種訓練,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解決不同問題的方法,還可以克服思維定勢,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創新教學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更需要一個過程。教學無痕,精彩無限,只要我們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協調教學中的各種因素,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及時鉆研新課改綱要,使之內化成行之有效的高教學技能,正確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及時點撥,努力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就會不斷得到挖掘、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