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育時期的重要課程,對學生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初中是學生處于青春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會呈現出叛逆的心理和行為,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不應該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講授,而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年齡特征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經說過:“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陷,但是卻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道德的教化,在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兩大要素。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是進行德育的主陣地,除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之外,還要讓學生形成集體主義觀念,將學生培養成遵紀守法、愛黨愛國的新青年。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作用,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使學生愛上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同時也要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相融合。
一、重視教學的設計與安排,優化學生學習過程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教學當中也是這樣,只有進行充分的準備,包括寫教案以及課堂情節的設計,才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效率,也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由于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版本變化以及知識抽象的特點,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難以把握。教師不重視這門課程,認為備課是不必要的環節,在講課時就根據教材進行“照本宣科式”的講授。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學生對這種“說教式”的教學也會產生逆反心理。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自己的觀念,將這一門課的教學看作一份神圣的使命。
例如,在講授《誠實守信》這一課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誠信的重要性以及樹立誠信意識。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目標,提前做充分的備課,包括教案的編寫、課堂教學環節的設置以及相應的多媒體課件。我給學生準備了幾個關于誠信的時事熱點。在上課時,我先給學生引入一個網上的熱點話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的故事嗎?你們對此有什么看法?”針對這個時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我給學生總結:“誠信是立身之本。”之后教師按照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吧,給學生講課,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運用問題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最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這樣一來,會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當中有目的地創設的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情境教現在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當中。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單單依靠教師的口頭講授,即使講得再聲情并茂,學生也難免對所講授的內容感到枯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將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地呈現給大家,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多媒體更富色彩,表現形式也多樣,會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例如,在講授《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課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首先,我讓學生圍繞“你認為什么是國家利益,作為公民,我們也要維護國家利益嗎?”,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之后,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紅海行動》這部電影的部分片段,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維護國家利益”,當學生看到“蛟龍突擊隊”在索馬里海域解救中國商船時以及在戰亂國家營救中國公民的片段時,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時,我給學生總結到:“同學們,沒有國也就沒有家,我們維護國家利益不僅是維護領土完整以及國家尊嚴,維護海外的中國公民利益,也就是維護國家利益。”
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認識來源于實踐,而認識的目的最終也是來源于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且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這就是中國歷來所倡導的知行合一。如果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離開了實踐環節,就會變成徒有其表的空中樓閣。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
例如,在講授《在社會中成長》這一課時,為了學生形成“親社會行為”的觀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大街上去看望環衛工人,并為他們送去關心以及送一些禮物。環衛工人使得城市更整潔、更美麗,他們在炎炎烈日上要工作,在風霜雨雪中也要工作。我組織學生去街上看望環衛工人,以小組為單位,給他們帶了一些水和小禮物,并讓我學生和他們談談心、聊聊天。我還組織學生當學校的環保使者,讓學生在校園內清潔垃圾,并且勸導其他學生養成環保的好習慣。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更加明白了“親社會行為”的意義和內涵。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還處在發展的階段,在以后的中學教育體系中會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運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