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先木·沙吾提
摘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為提高新疆少數民族數學教學質量,新疆從1992 年就開始嘗試在民族學校開展雙語數學教學實驗,對于提高新疆少數民族數學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目前新疆雙語教學實驗和改革進入深水區,影響雙語數學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開始凸現。由于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其具有抽象性、嚴謹性等特征,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候有畏懼心理,最終容易出現大量的數學學困生。在雙語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一種是一部分維吾爾族小學生的數學成績特別好,另一種是多數維吾爾族小學生變成數學學困生,學習數學興趣下降。如何做好這些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工作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效率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學困生是每科學習中都不可避免的一個群體,數學學科所具有的自身特點致使數學學困生的群體較大,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成為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擺在我們數學老師面前的一項長期的任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研究和探討,有如下感悟: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維吾爾族小學中高階段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小學生兩級分化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現實性問題。形成數學學困生的成因是復雜的,有生理因素、環境因素,還有心理等。具體來說,一是學科因素造成的,比如數學的抽象性、嚴謹性等;二是隱性因素造成的,比如維吾爾族小學生背后的本土文化、語言、藝術、文字、宗教、民族教育、家庭教育、傳統教育思想以及他們周圍的日常生活的關系等,如,數字的漢語書寫“一、二、三、四……”對于漢族小學生而言,很容易理解的知識點,而對維吾爾族小學生而言沒那么簡單,因為它們跟文化有關,還有數學概念,“分數、整數”漢族小學生讀一兩遍他就會讀懂,能理解知識的本質,而對維吾爾族小學生來說滲透理解沒那么容易,主要是維吾爾族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 影響他們思維方式的因素不同;三是語言因素。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總是在母語的影響下進行的,第二語言學習數學不同于第一語言學習數學,它是用思維的另一種形式去替換已經形成的思維形式的過程,因此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障礙,尤其是數學學困生。所以,語言是形成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原因之一。
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運用微課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克服學困生自卑感。
數學課堂上,教師習慣性向學生傳授理性化、抽象化的客觀知識,學生習慣于被動跟隨教師,教師關注的是知識的講解、歸納,常常忽視甚至遠離教學情境的營造,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網絡時代,網上資源變得觸手可得,學生對于網上微課的學習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微課學習可以營造出了一個真實的、自由的“微型學習資源環境”。從學習環境出發,微課一對一的學習體驗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完全舒適、自由、安全、愉快的情境,特別是對于學困生而言,因為成績的落后而導致的自卑感使他們在課堂中不敢發言,而在微課這樣的環境下,學困生的“不情愿”、“不好意思”消失了。從數學學科出發,數學的晦澀、抽象使學困生望而卻步,而微課創設的形象化的情境、提供的形象化的案例,使學困生有不斷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
2.有效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
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聲稱:“任何單一的信息來源都不足以為明智而綜合地學校目標提供基礎。”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補課缺少的基本要素。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數學教師要搜湊集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開發課程資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仍然是教師教學的課程資源,是教與學的依據。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先研究和分析,然后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編寫和意圖,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比如上“圓的認識”這堂課,教師情境導入的時候,可以把“馕”的照片來引入課堂,這樣對小學生理解“什么是圓”比較容易。因為“馕”是新疆小學生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主食,也是新疆的特色,將圓和馕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對“圓”有個初步的認識。
3.發動家長定期對孩子的學習予以評價。
對于學生來說,特別是小學生,適當的評價是學習進步的推動因素之一,而評價不僅僅是老師的專利,家長的評價對孩子的學習也至關重要。但家長由于工作忙或者不清楚學校教學的進度,不能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全面的評價,因此,教師要利用微信、QQ等方式和家長及時溝通,使家長的評價有據可依。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接受能力差而隨意打擊,相對地,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家庭學習環境是極為重要的。所有的學習都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積累的,家長應抱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學習,需要耐心與冷靜,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學習。同時,家長也不要吝惜表揚的話語,家長在與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中,陪伴孩子一同參與學習,多關注孩子的優勢,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引導,對于其點滴進步及時進行積極的評價,讓孩子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成就感,對于其錯誤的學習習慣則要給予適當的壓力和正確的指導,引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檢驗自己、找出不足,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這種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交流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情感的溝通,有利于家長隨時了解孩子學習的進度,孩子同時也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心,其學習積極性能夠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要將蘊含有個性的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內容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教育之中,使學生易于理解掌握社會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與本民族優秀文化,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教育目標與傳承本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教育功能,還有利于對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數學學困生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而是連續性的問題,因此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本友,呂維智.微課的理論與制作技巧[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汪妍.基于微課的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以小學數學學習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7.
[3]阿衣提拉·買買提.維吾爾族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調查及對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