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簡稱“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是增強思政課教師責任感和榮譽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圍繞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概念、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原因和對策等方面,學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綜述
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按照《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要求,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專、兼職教師。“教師是一種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事業,是一種心靈浸潤與人性化育的職業,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1]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必須關注和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一、關于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者們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內涵的分析并不多,概括起來,一是從多維度理解思政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職業幸福感內涵。張小紅在《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表現、成因及對策》文中從身體健康狀態、人際關系狀態、工作動機、工作認知和工作成就感五個維度來理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二是從心理體驗理解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內涵。皮霞認為教師職業幸福感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獲得滿足、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發揮自己潛能并伴隨著力量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的體驗。[2]
二、關于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的研究
筆者通過梳理發現,極少學者研究教師特別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積極的表現,大多都是通過調查,最終發現教師職業幸福感明顯缺失且總體水平處于一般和比較幸福之間。
(一)教師心理身體疲憊。具體表現在教師會感到身心疲憊,有時會難以控制情緒,有失眠憂慮等癥狀。黃星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認同感與職業幸福感研究》一文中認為思政課教師的認同感與職業幸福感正在下降,指出教師會出現情緒衰竭、身心疲憊、心理失衡等癥狀,身心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
(二)教師工作狀態倦怠。表現在成就感和幸福感不強、職業倦怠、因循守舊、缺乏熱情等。唐道秀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表現在教師職業認同困乏、職業倦怠、教學動力不足、教學效能感和滿意度偏低、教師職業倫理觀異化。
(三)教師社會關系緊張。王西亞在《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及獲取路徑》文中從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和教育者之間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認為這些缺失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和課后生活缺乏成就感、思政課教師缺乏受重視感等。
三、關于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原因的研究
(一)從多主體追溯。劉詠寶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表現、原因及對策》一文中,從社會、學校、學生這三個因素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原因,認為社會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學校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生源素質不高,導致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董文明在《淺析高職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與重建》一文中,不僅注意到學生、學校、社會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影響,還從課程性質、職業發展因素尋找原因,認為思政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處于邊緣學科地位,這種落差造成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下降。
(二)從多維度尋找。馬秀敏在《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研究》文中,從職業本身、薪資待遇、人際關系、工作成效、工作情感、工作環境、軀體健康這七個維度追溯原因。儲昭海在《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分析》一文中,認為物質與精神、感性與理性、個人與國家是研究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六重最重要的維度。
(三)從多角度分析。李丹丹在研究影響“80后”高校教師獲得職業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時,注意到“80后”高校青年教師大多是經過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面臨角色轉換的壓力,同時單位內部根深蒂固的“論資排輩”、“官僚主義”的舊觀念使教師在評優方面存在失望感。還有學者在研究民辦高校教師幸福感中,提到民辦高校的教師在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差距大,社會地位和外界評價影響民辦高校師資對自己的認可度且教師整體幸福感呈現下降趨勢。[3]
四、關于提升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對策的研究
對于如何提升教師包含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學者們提出了以下一些對策。
(一)一般對策。學者們大多從教師、學校、社會、國家四個主體方面探討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對策。認為國家應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大教育投入;社會應該關愛寬容教師,建構公共信任氛圍;學校應該人本化管理,建立和諧環境;教師應該提高自身職業生命質量。湯艷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追尋》一文中,主要從距離教師最近的生存空間——課堂與學校這兩個角度來尋求提升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方法。
(二)具體對策。檀傳寶提出“福德一致”原則,認為提升教師的德行,才能配享教育的幸福;教師要做到公正、仁慈施教,恪守教育專業倫理。[4]郭艷艷等在《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及提升策略》一文中指出提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需要轉變社會觀念、改革高校制度、創建高校制度、創建良好氛圍及提高教師職業價值認同。王西亞認為思政課教師要獲得職業幸福感,就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職業認同感;抓住民生熱點,突出生活化方式的教學;正確理解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專業課的關系;凈化社會環境,積極進行正能量的培育。
參考文獻:
[1]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皮霞.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
[3]賈敏.民辦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3.
[4]檀傳寶.教師德育專業化活頁讀本[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蘇振東(1988-),男,四川萬源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