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日葉木·阿不力米提
摘要: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質,使其最終養成一種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良好的行為規范的習慣。養成教育的培養是我們班主任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班主任;小學生;養成教育
著名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說:“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基礎。縱觀近年來,學生在一年級進校時容易表現出一些不足,比如不注意文明習慣用語、部分學生學習習慣有待加強、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安全習慣、自理能力不強等。小學階段正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對小學生進行養成教育,這對于學校、師生家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和良好的安全習慣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它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體現了一個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德國大詩人歌德曾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對于小學生而言,文明的禮儀習慣包括著裝禮儀、見面禮儀、上課禮儀、集會禮儀等。少年兒童著裝應力求樸素大方、整潔美觀、充分體現出小學生的自然美,體現童真童趣,展現出健康活潑的精神風貌;小學生見面禮儀包括握手禮、鞠躬禮、致意,為文明、健康的發展打下基礎。另外,安全教育是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一環,他關系到學校的穩定、學生的健康等。在日常教育中,要引導小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有怎樣的安全隱患,了解一些生活常識,如防火、防水、防盜、防電、防毒等,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完整的安全防范體系,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二、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班主任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個性化管理,就要營造好良好的和諧的班集體,這樣的班集體能增加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在集體之中得到溫暖和快樂。皮亞杰的教學方法論中就特別強調“同伴交往法”。他認為同學之間要協調、溝通,聯合彼此的力量共同學習。學生之間的交往使學生處在不同個性的伙伴圈中,這種平等的、自由的、非強制性的氛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學生的交往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尊重同伴,平等對待他人。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班集體就是促進同學之間交往,增進友誼的小圈子。在集體的幫助下,“問題學生”的自信心能慢慢恢復。他們將融進集體之中,和集體一起前進。一個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集體,既是“問題學生”矯正不良道德品質的熔爐,又是“問題學生”實現轉化、走向進步的搖籃。研究中筆者發現,越是“問題學生”越是積極地參加各項集體活動,活動中也越積極想展現他們健康、陽光的另一面。所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既可以在活動中強化養成教育,也能增強同學之間的協作精神。
三、發揮“盯”的精神
所謂“盯”的精神,就是對那些容易出狀況的學生,我們的視線要形影相隨,
及時掌握他們的言行蹤跡。這些學生大都自控能力弱,問題行為的反復性強,讓班主任老師防不甚防,而且往往事態嚴重,影響面大。針對這樣的“老大難”問題、“老油條”學生,要想立即見效是不可能的,只能發揚“盯”的精神。“盯”那些容易出現違反版規校紀的行為。對于打群架、上網吧、長期曠課、強討惡要等易引發違法犯罪的行為,我們要尤其注意。處理這些問題要及時、徹底,并引起警覺,加強教育的力量,扭轉這種危險行為。需要注意的是,“盯”這類容易出現狀況的學生,不僅僅是在校期間要盯緊,還要在寒暑假、休息日等時間毫不放松,因為寒暑假和休息時間是學校不管、家長不問、社會管不著的“三不管”時間,稍不留神便給這些學生提供了犯錯的空間,因此假期更要加強管理和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假期生活的管理,可以采取讓學生寫日記,自己提醒字己;兩周返校一次,德育處老師與他們座談,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電話家訪,班主任定期打電話與他們聊天,隨時督促提醒等措施。這些措施隨時在學生耳邊敲響警鐘,對預防問題的出現會起到一定的效果,從而規范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家校合力,促進孩子的養成教育
班主任要對家訪引起特別的重視,這樣有利于做到優勢互補。班主任老師家訪前可以將各任課老師請到一起開個碰頭會,講一講各學科的學習方法與進度,同時分析每位同學的學習與進步、優缺點等。家長會上教師要全面、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表現,要肯定學生的進步和成績,對于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要與家長共同分析、研究,商討解決的辦法。對于個別同學的問題,可以會后讓學生的家長留下來單獨進行溝通。班主任老師還要定期走進學生的家庭,更深刻的了解“問題學生”成長的環境,這樣既了解了家長,更了解了孩子。無論從與家長溝通的角度還是從有效教育學生的角度都是必要的。家訪時不應回避學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向家長全面反映學生在學校的各方面情況,肯定學生的進步和成績,讓家長樹立信心,絕不能把家訪變成教師的單方面的告狀,更不能讓家訪成為教師對家庭教育的指責。否則就很容易產生學生和老師、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對立情緒,這樣的家訪不僅不利于對學生的教育協調起來并形成教育合力,還有可能將班主任對學生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后才有的一點點的成效而付諸東流。在家訪中或家長會議上,要側重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使家長樹立正確的親子觀、教養觀、發展觀、人才觀,幫助家長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和藝術手段進行家庭教育。還要開展家長之間的經驗交流活動,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另外,班主任老師還要隨時掌握每一個學生家長的電話號碼,讓一部分想逃學、想犯錯又怕被老師及時通知給家長的學生將犯錯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之中。還要建立網絡平臺,利用互聯網建立本校教育網站,運用網絡發電子郵件、聊天等多種形式與家長溝通,同時宣傳和指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進孩子的養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三歲決定一生”。幼年學到的基礎知識,老年還記憶猶新。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成就全面發展、健康和諧的人,所以,養成教育也應該是以人為本,促進人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的教育,也是我們小學班主任老師今后班級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