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力克木·阿皮孜
摘要: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的中學教育一直重視學生的學習,對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試圖通過初中地理綜合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中學地理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即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為基礎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綜合能力;培養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發展迫切需求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人才。地理作為一門跨文理的綜合學科,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通過教學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從中學地理學科科學出發,探討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必要性
我國地理教育存在一部分忽視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培養的現象,地理教學中存在“地理八股”現象,具體表現為:教師歸納模式,對學生只是進行簡單訓練,較少分析原因;學生過多練習,忽視了地理學習方法和地理分析問題的思路。如此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因此,加強地理教學內容的研究,設置教學問題,改變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設置有效的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提問是課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地利用提問并同時注意提問時機,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將學生的思維矛盾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思維,是學生從舊知識中遷移產生新知識、新經驗,并形成舊知識與新知識融合的新的認知結構的重要手段。比如,可設陷性提問。設陷提問是有意在問題中增大問題的迷惑性。此類提問經常似是而非,真真假假。學生必須通過對已有知識和題目的分析來完成問題。例如“寒潮的主要危害發生在冬季,對么?”“冷鋒就是寒潮,對么?”通過故意的設問誘惑,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批判性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還可以設置階梯性提問。階梯式的提問經常用在降低知識點理解難度,突破思維障礙。有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如果直接發問,學生可能一下子解決不了,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那么教師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采用階梯式的提問,把難題分解成難度較小的題目,給學生降低理解難度。當然在具體操作上也可以統籌規劃,難度一級級放低的同時,最后還是要給學生內化和應用的機會。這種階梯式的提問,要展開,但也要附帶地“收”。 例如八年級下的教材中關于水土流失的處理,直接問學生“水土流失會造成什么影響?”學生可能答不到書上要求的那么全。如果分解成“水帶走的是什么?是表層土還是深層土?哪種土的肥力比較好?這種結果會對農業發展造成什么影響?”“水帶走了土,留下了什么?很多農田和村莊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緩坡上,水土流失嚴重了會出現什么情形?”“水把土帶到了什么地方?結合上學期所學的黃河,水土流失對黃河造成了什么影響?”這樣就既能把知識點分解透,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網絡現代化的今天,人們對于電腦、多媒體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在地理教學中,多媒體的輔助利用作用也越來越廣,通過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優化地理課堂結構,展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同時也是對教材創新點的發掘,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課本知識的編排需要嚴格的審查,對應信息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聯系當下的時事新聞,是對滯后教材內容的補充與更新,讓學生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如:在講日本經濟的同時,給學生拓展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福島核電站泄露狀況、核輻射的危害等知識,雖看似不相關的內容,卻能加深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又如在講臺灣省時,向同學講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固有領土,聯系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來解說臺灣及釣魚島等島嶼作為爭端的歷史原因,在講課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另外,一些開放性教學方法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適時、適度、合理地使用動畫、PPT 等各種教學新媒體將地理事物和地理表象表現出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地理思維的創新想象。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的特有的優勢教具:板圖、板畫、地圖落實在圖像上,將一些復雜的地理事物直觀形象的、簡潔化的在動畫中表現出來,學生通過感官的感覺,將抽象的、空間立體化的事物直觀的展現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通過新介質培養學生對地圖的綜合應用能力
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不斷發展進化,地圖的種類也不再僅限于紙質地圖這種唯一的格式,紙張也不再是地圖僅有的載體。地圖的形式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并且廣泛應用于生活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電子地圖。電子地圖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以數字方式儲存和查閱的地圖形式。電子地圖上可以承載的信息量遠遠大于普通形式的地圖,并且可以快速存取、顯示。電子地圖作為普通地圖的進化,給現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地圖查閱方式與體驗。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時,相關人員利用 衛星地圖實時掌握和獲取到了災區復雜多變的地貌狀況和災害導致的地理要素改變,為快速救援提供了大量科學有效的地理信息。而車載和手持GPS導航系統的廣泛應用,則給人們的出行道路規劃、指引提供了極其高效、便利的途徑。此外,誕生于網絡平臺、基于多類型數據儲存的谷歌地圖、谷歌地球、百度地圖等通過能被初中生熟練運用的個人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平臺為所有人展開了革命性的全新地圖查閱體驗。所以,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做好對這些新知識、新方法的傳遞,讓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等新介質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圖像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綜合能力是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學生在各學科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夠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種能力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能力。初中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目的不能僅僅是應對中考,還要為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和將來在社會生活中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及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培育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奠定初步基礎。
參考文獻:
[1]仇奔波.中國基礎教育學科年鑒 地理卷 2010[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3.
[2]蔡孟裔,等.新編地圖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