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屏
摘要:當代的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全方位的人才,要求德智兼備,小學的教學正是一個學生受教育的開始,其德育方面的培養非常重要。 小學教學作為我國教學計劃的初始階段,其對學生早期潛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德育教學方面更是如此。
關鍵詞:小學教育;德育;培養人才
作為小學德育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從教學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德育素質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切實地做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對小學德育教學觀點分析如下
一、小學生德育存在問題分析
(一)德育方法與內容單一。
我們現在的許多學校的德育內容失去了最根本的東西,被抽去了德育的基礎,反而是變成了陳舊的語言文字和空洞外在形式。有的學校在課程實施上為德育教師所創造的德育空間遠遠不夠,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給學生自身以足夠的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德育方法與內容的探究,學校應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變化而不斷吸收、補充新的道德教育內容。往往一些學生真正關心的道德現象和新的道德問題,在老師的德育課中并沒有具體涉及,比如網絡文化、網絡道德相關的網絡倫理等。
(二)學校德育評價機制不健全。
德育評價是德育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既是學校德育效果評估的主要標準,也是推動新課程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同時,它也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被人們稱為是“世界性難題”,德育評價機制不健全是學校德育實效難以發揮以及學生個體無法實現全面、協調發展的一大障礙。當前,我國小學德育評價機制還不夠健全、評價標準還不夠科學,在實踐操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學校德育評價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往往只有單純的好壞、優劣之分,只重視量化考核,只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等。
(三)教育教學中,缺乏師生生命和情感的整體投入。
老師和學生往往都是置身于學習情境之外,以觀察者、評論者的姿態出現,教師教學激情和熱情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缺少親身體驗和感悟;教師也沒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價值和意義,對課程的認識模糊或存在偏差,要么照本宣科,不能與學生現實的、具體的生活相聯系,缺乏針對學生具體問題的針對性教育,缺乏對學生進行教材情景設定和活動意義的解釋,難以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一旦遭遇新的道德問題時學生就不知如何應對;要么棄而不用,老師全憑個人經驗、興趣、情緒決定用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又由于缺乏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完整性、連續性的把握,導致學生無法從中獲取道德知識、激發道德情感體驗,也就無法形成內化,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二、讓學生懂得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健康積極地做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教會孩子們了解自己的特點,并將自己的特點完全地展示出來,幫助其建立信心。我們也應該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肯定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并且要讓孩子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代表的都是一個新的、從來沒有過的生命。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并且對孩子們的優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孩子們的缺點進行及時的糾正,由此增強孩子們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勇氣。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們積極的參與競爭,教會孩子積極樂觀的面對競爭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培養孩子們堅韌的性格,教會孩子們初步掌握情緒的自我調節,培養其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讓學生知禮儀、懂廉恥、善言行,做文明之人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文明禮儀的民族,禮儀廉恥是每一個人在文化修養和素質上的重要體現,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更是決定著其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教給孩子們規范的禮儀和言行,讓孩子們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通過規范的禮儀和言行給他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形象。我們也要讓學生懂得友愛和寬容,現在大多的孩子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分享,往往也比較自私,我們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學著去與別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快樂,避免孩子養成孤僻的習慣。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們學會寬容,因為在實際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不愉快時常發生,并且我們也要讓孩子們學著去原諒別人,培養孩子們寬大的胸懷。
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謙虛謹慎的品德
我個人認為作為德育教育最為關鍵之處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通過我們的教學工作我們要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建立起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優越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觸摸歷史,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通過這些激起學生心中深切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每一個孩子的心底撒下愛我中華的種子。在當代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不斷地求知非常重要,我們要教會孩子們謙虛的品德,勤而好學,不恥下問,并且在治學的過程中要保持謹慎的學習態度。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表師者之風范。在教育中教師不僅要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主動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身作則,使我們的學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體驗道德感情、發展道德行為。
總之,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改革策略已經大刀闊斧地全面展開。改革開放、科技創新在帶來社會大踏步前進、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為少年兒童勾勒了一幅更美、更寬的畫卷。社會進步、科技創新要求我們進行改革、堅持開放,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培養高素質人才,使得他們視野更寬廣,思維更開闊,學得多,看得多,也就敢說敢做、更加自信。
參考文獻:
[1]李丹主編 《兒童發展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孟濤.小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9
[3]陳鵬軍.對當下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