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小學開展并設立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根基,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為中心,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的綜合的課程。該門課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禮貌,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社會和國家,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要想實現本課程的真實意義,就需要達到“知行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也就是實現課內教育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達到二者共贏。
【關鍵詞】德育教育 課內外活動 有機結合 素養提升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豐富的課內知識為課外實踐提供了可行的參考,起到一個引領作用,就像是一個標桿。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認識,發展綜合素養。所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要實現教學內容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這使得課程的教學時空從學校和課堂擴展到班隊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社區有意義活動緊密結合,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人育人的目的,也是《品德與社會》此門課程的意義所在。
一、品社學科課內外結合的必要性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科,課程內容就是為了給學生的方法論提供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僅僅靠“言傳”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要注重“身教”。
1.“課內外教學一體化”是很早就提出的一項教育理念,也是教育部非常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實行課內外教育相結合有助于發揮老師的橋梁作用,將孩子的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畢竟現在社會上需要的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讀書機器,而是具有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人,而此教學方式恰恰符合了這一點。
2.有助于增進教師與學生的雙邊理解與互信。重視品社學科課內外結合,一方面,可以讓老師更加重視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另一發面,可以增加師生情誼,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存在,每個學生都渴望被老師關心、關注,都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重視品社學科的課內外結合正是給師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有助于充分發揮各種教學資源的作用。如圖書館,多媒體等硬件資源的作用。更有利于學生通過家長、朋友、常接觸的人和事這樣的軟資源提升素養。
4.有助于學生走進社會深入生活。在實踐活動當中,學生可以做義工參與社會實踐。也可以旅行、參觀。還可以參加各種文體競技活動,這些無論是在知識技能上還是在情感態度上都可以使學生得到一個多方面的提升,讓他們真切地感受生活,體味民間疾苦,真摯的發自內心地想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真切的體會到自己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員。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有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實現良好的課內外結合,達到最佳教育教學效果的方式
1.打造有聲有色的課堂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濃厚興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得到更多的心靈啟迪。但從實際現狀看來,課堂上犯困的學生不占少數,難道是因為學生本身就對課程反感嗎?其實不然,為什么孩子看動畫片、看畫報就津津有味呢?那是因為它們本身就生動有趣,因此老師要動腦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教學資源把課程進行的多姿多彩。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的《沿著江河走下來》這個題材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播放有關黃河、長江的視頻資料,促使學生保持想了解的愿望和興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內容就是在現實之中,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學習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有探索的欲望、交流的欲望,這種欲望無疑給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在課程的講授上除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報刊收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課外學習資料幫助孩子更高效的達成課內學習目標,也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活用教材,老師應該吃透教材甚至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使教材和實際成分接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老師和教材的作用。除了學習一些課本理論老師還應鼓勵學生學習課外知識,增加閱讀量,這樣才能使課程內容更加全面、完備和多姿多彩。
2.組織兼顧“課內外”的教學活動
如果把課堂知識比喻為“食物”,教師已經不再是灌輸者,而是幫助學生順暢消化,多多吸收營養的輔助者。課堂教學是重要的陣地。課內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每節課程都有不同的特色以及要求,為提升課程質量以及學生的“吸收量”,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兼顧“課內外”的活動內容。
(1)開展知識競賽,設置情景模式,在課堂上進行演練自救,并布置作業在家中實操演練。此類方式來幫助孩子把這些剛吃進去的食物“消化”掉。無論是在課本內容當中還是在實際生活當中,各種事故隱患無一不真真切切的發展生在我們身邊。
(2)舉行辯論賽,報刊展覽等主題活動。通過此類活動來加深孩子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因為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游戲幾乎成了少年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有節制的玩游戲可以放松愉悅心情,但與有一部分學生抵制不了其誘惑,造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使生活道路誤入歧途。此類活動的有效開展,可提醒孩子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孩子們的警戒心,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請家長深入課堂,為孩子布置一些“家庭活動”小作業。教師可以組織特色活動邀請孩子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為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孝心。在課下教師可以經常布置為“為父母倒一杯熱茶”“承擔一項家務勞動”“跟爸媽說聲辛苦了”等有意義的活動任務,讓孩子通過身體力行的感受而去體諒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尊重和感恩于家長。
3.學以致用提升生活能力素養
俗話說“知識如果得不到運用就等同垃圾”,一切知識,學以致用才是目的。通過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學生才能找到《品德與社會》與社會生活的結合點,真正有效地讓課程知識為學生的生活提供向導,指引方向。針對各項活動以及生活問題,學生們有了一個可行的參考標桿,真正讓學習的知識活起來,運用起來。假如生活是一條河流,那學生就是一條小船,課程知識就是指引小船前行的舵,有它的指引小船才能沿著正確的航線順利的駛向更遠的地方。
三、總結
課內外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原本獨立的兩個板塊有機地合二為一,是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給《品德與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良好的品德在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在社會中健康、快樂地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融入廣闊的社會生活,在實踐中不斷體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探索,發現問題,大膽實踐,總結經驗,使課內外活動有機結合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發揮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夢姣.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吳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外活動資源開發利用思考與實踐[D].杭州師范大學,2015.
[3]朱翠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特點及教學探討[J].成功,2012,(18).
[4]馬海青,胡國花.活動化教學——讓品德課堂綻放生命活力[J].吉林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