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勝 鐘良 劉傳慧
【摘要】通過研究現有的機械類課程培養體系,根據成人繼續教育的特點,基于專業認證的新要求和新標準,對機械類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提出一些新的觀點。
【關鍵詞】專業認證 繼續教育 課程體系
一、前言
近幾年來,我國工程教育的專業認證工作以及水平評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工程教育認證制度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開始于2006年,是我國工程師人才的教育培養、指導、改革工作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中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國家,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和內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進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契機。成人繼續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社會整體教育質量,提高全民素質的重任,其必然需要適應、也需要達到專業認證的要求。本文正是研究基于專業認證的標準下的機械類繼續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方面的相關問題。
二、目前成人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
1.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培養學生的12項能力達成要求,現有的課程體系還有巨大的差距。特別是成人繼續教育幾乎克隆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并不能很好的適應成人繼續教育。
2.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設置過多,實踐環節要求薄弱。專業課教學以灌輸為主,片面強調知識傳承以及應試技巧的訓練,教學中過分偏重理論的講授,而忽視實踐環節的教學指導。學生實踐機會欠缺,動手實踐能力較差,盡管大多數學員來自生產一線,但真正做到能利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的并不多。課程體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才能。
3.課程體系中缺乏靈活多變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模塊,課程體系重點要求結構不當。重專業課程輕基礎課程,重必修課程輕選修課程,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建立學分比例適當的課程體系,需要有多種模塊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選擇學習。
4.需要增加一些機械行業技術前沿的課程,以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輔助一些管理、經濟、法律等課程,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達到“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三、基于專業認證機械類課程設置的具體改革方式
1.確保與本專業畢業要求相適應的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學分數(至少占總學分的15%)。其中線性代數、微積分、微分方程、概率與數理統計等課程一直屬于機械類專業必修課程,化學類課程沒有單獨開設課程,但其教學內容可在《工程材料與成型技術基礎》課程中體現;科學計算方法的相關學習內容,可以由選修課《現代設計方法》《機電系統仿真》覆蓋,該選修課要求有80%的學生選修。
2.確保體現機械類專業畢業要求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學分數(至少占總學分的30%)。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本專業應用能力培養,專業類課程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其中熱、流體力學教學內容由熱工基礎以及液壓與氣壓傳動覆蓋,材料力學、理論力學、電工電子學和工程材料都已開設,符合補充標準中工程基礎類課程的要求。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基礎與控制工程基礎為選修課,但要求本專業80%學生選修。
3.確保工程實踐類課程與畢業設計(論文)學分數(至少占總學分的20%)。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要結合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4.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數(至少占總學分的15%)。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該部分課程主要是公共基礎課程中必修課,總學分31,占總學分18.24%。
5.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社會評價機制等,對課程體系進行有效改進。課程體系設置是專業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反映培養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保障達成專業培養目標。
2016年,學院通過畢業生跟蹤反饋、社會企業調研情況,充分考慮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綜合培養,并著重從改進課程內涵的角度保證改進后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行了新版的培養方案設置,該方案將專業知識課程比例由原來的40%~48%,增加了《工業機器人》《虛擬樣機技術》《有限元分析》《金屬切削原理》等必修和選修課程,增加了《機械實測繪》課程設計,并增加了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和素質教育課程,制訂了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課程的教學大綱,使之更符合專業認證需求,且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