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與生成已經成為高中數學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為預設與生成可綜合體現出教師、高中生的數學素養以及教、學能力,關系著高中數學課堂質量與效率。可以說,合理、有效的預設與生成可以凸顯出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出高中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保證每一個高中生數學思維的活躍度,大大提升高中生數學學習能力。本文便從注重預設與關注生成兩個層面來進行教學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預設;生成;策略
預設,即預先設計,是指高中數學教師應在備課階段將高中生可能提出的數學問題、可能遇到的學習障礙、可能產生的創新點等進行預估與分析,為激發高中生的數學創新能力而提前設計數學問題、數學情境等,并以此作為促使高中生建構知識意義的切入點。生成是指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高中生、教師所產生的在預設之外的創新點,主要是指高中生生成自己的數學知識意義的智力活動。預設與生成有著緊密而又不可分割的聯系,預設可促進生成,生成可形成預設,只有將預設與生成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與提升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 做好預設
做好預設主要是指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準備活動,需要高中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同行的教學建議、學生的具體學情、教材的內容安排、教學工具的有效選擇、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等才能保證預設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然而,通常情況下,不管教師所做預設有多么翔實、周全,高中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結果并不會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來展開,對此,教師應該要注意靈活調整,在備課中設計多種教學方案與解題辦法,以免被預設之外的問題搞得措手不及。
就如在“函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人教A版教材介紹了函數的單調性與最值。實際上,高中生在初中數學中便接觸過函數的單調性,能夠根據圖像曲線的上升與下降來判斷單調性,只是認識不夠全面、系統。而為了讓高中生學會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函數性質,教師應該要做的事情便是將這種具象化的認知轉變為理論知識,促使高中生的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但是,高中生的數學認知不足很可能導致他們無法理解函數性質。比如有的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函數單調性概念中的“任意兩個”、“某個區間內的單調性問題”等,對此,教師應該要在數學課堂上選擇恰當的函數例題,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數學概念中關鍵的字眼,避免學生陷入認知誤區,耽誤教學時間。當然,高中生已經學習了函數的數學概念,教師可以此為引入導入單調性與最值教學,通過設置生活化的數學場景來引導高中生主動思考最值與單調性問題,使其在生活引導下發揮抽象思維能力。經過這些教學分析,筆者便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放在了函數單調性的性質、定義以及證明之中,而只有當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了函數的單調性,才可自然而然地理解最值概念。
二、 注重生成
正如前文所說,高中生并不會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來生成知識,這就涉及課堂生成資源。一般而言,課堂生成資源是指那些出乎教師預料的問題與意外,教師如何處理這些生成資源不僅會影響整個單元的教學結果,還會影響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因此,如何處理生成資源也就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應就“意外”進行價值評估,就學生提出的“創新點”展開數學探討,從而既可以維護高中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在“冪函數”一課中,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冪函數的基本概念與數學性質的時候,本班學生表現得十分消極,甚至有不少同學趴在課桌上昏昏欲睡。看到這個現象的時候,筆者有些疑惑,因為本班學生在以往函數知識的學習中都比較積極,但是本課學習狀態卻十分萎靡。對此,筆者及時向學生詢問原因,以便了解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是什么。原來,筆者在之前的函數知識教學中常常會使用屬性結合的思想方法來介紹函數知識,降低了函數知識的抽象度與理解難度,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學習函數的意義是什么,尤其是從來沒有見過冪函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這會讓他們感到數學課堂重新與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待筆者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便立即調整了教學計劃,將本課教學任務設定為:請尋找生活中的指數函數、對數函數與冪函數。為了使學生產生探究興趣,筆者立即打開了電腦,從網絡中搜集了諸多生活化的函數問題,引導高中生分析各個生活問題所使用的函數類型,從而逐步引出冪函數的教學。果不其然,當筆者充分尊重了高中生的學習需求與教學建議之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較大激發,每個學生都十分主動、認真地分析了函數知識的應用問題。
總而言之,預設與生成貫穿于數學教育始終,教師應以高中生的智力特征、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周圍環境等多個角度作為預設與生成的切入點,以預設與生成共同促進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以便讓高中生在體驗中成長,促使高中數學教育走向快樂教育、智慧教育。
參考文獻:
[1]楊麗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基本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7(30):66-67.
[2]陳建州.關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7):32-33.
作者簡介:黃光華,貴州省遵義市,遵義航天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