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階段,學生處于對事物認知的初級階段,在思想意識以及社會意識等方面都嚴重缺乏系統的認知,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以及社會能力的培養工作。現階段,我國小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學校對這方面的課程也缺乏重視。為此,本文對于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的優化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小學課堂 教學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66-02
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系統性比較強,故而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觀念以及社會實踐能力。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的培養有所忽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做到將理論知識以及實際情況進行結合,使得課堂教學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于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以此來保障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價值能夠真正的體現。
1.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品德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傳授,學生只能被動地去聽,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所忽視,這樣非常容易使得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也會使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工作受到限制。這種教學方式無法真正的體現出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1.2師生間缺乏溝通
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互動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教授二者無法有效的結合,被分割為兩個獨立的部分,這樣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的心理,會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因為缺乏溝通,教師也無法真正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想法,這樣,教師就很難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工作。
1.3與生活的結合較少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是按照課本進行教學,并沒有與實際的生活進行聯系,容易使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書本中,這非常不利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整個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分離,使得學生對實際生活缺乏了解,不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會使得學生很難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
2.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優化策略
2.1注重學生的感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針對的對象是小學生,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自身的控制能力較差,僅僅依靠教師對理論知識的講解,無法真正地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了解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四年級下冊《我的家鄉風光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對于家鄉的自然景觀以及地質地貌等方面進行拍攝,將拍攝的照片與大家分享,使得學生能夠主動的投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注意學生自身的感受,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培養,這對于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2.2加強師生間的溝通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保證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的基礎。在四年級上冊《游戲的規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理論知識教學轉化為實踐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盡可能的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于學生相關理論知識等方面的掌握情況必須要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工作。
2.3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因為知識主要來源于生活,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將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生活情況進行結合,這樣才能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夠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感受到課堂的魅力,能夠全面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這對于順利進行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這樣才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展開相關的教學工作,全面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保證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峽.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
[2]王小寧.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興趣.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