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婷
【摘要】國際化辦學快速發展的今天,外籍教師成了每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中外教口語課的提問特色入手進行對比和探究。外教通過優化提問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表達的內驅力,同時注重導入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內教師在學習外教在提問方面的優點的同時要結合本國教師的優勢和特點,優化教學。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課堂提問 外籍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91-02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則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活躍性的發動機,是一扇能開啟學生學習之路的大門,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促進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1]。因此,提問方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了教學的效果。
一、提問方式的重要性——提問方式是否科學決定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學習是否主動
多年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教師習慣于扮演權威者的角色,于是學生也就容易對教師產生敬畏和戒備的心理,也就導致了長期以來的師生角色不平等的現象的出現。下面筆者就將就三個實例來探討提問方式的重要性。
1.本校某老師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讓學生按座位順序輪流依次回答。在學生A回答問題時,坐在后面的學生B,C,D都低著頭在關注接下來可能會輪到自己回答的題,全然沒有關注正在回答的那一個問題。而其他的同學覺得這些問題不會輪到自己,都和自己無關,從而走神、發呆,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大部分教學課堂中。
2.另外還有其他形式的提問,比如外教自備了一些小道具,讓誰來回答問題小道具說了算。有時是輕質的小球,閉上眼睛隨便拋,由接觸到球的同學來回答問題。有時是擊鼓傳花,鼓聲?;〞r最后花在誰手誰回答。
3.第三種比較典型的就是在選擇提問對象時,外教以各類條件篩選答題者。如,班級里頭發最長的女生,個子最高的男生,白色鏡框的同學;復雜一點的條件如讓所有穿著NB運動鞋的同學起立,然后非白色鞋面的同學坐下,接著讓非黑色鞋帶的同學坐下,最后還站著的同學來回答問題。
縱觀這三種提問方式,我們可以得到很明顯的對比。不同的提問方式對于學生而言所產生的引導力的強度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好的老師就更應該在比較中得到改進和提升,把提升課堂的互動性活躍性作為日常教學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提問內容的重要性——提問內容的合理設置決定了學生表達內驅力的激發
除了提問方式之外,提問內容也是我們的日常教學的很大的一部分。在上述的第一種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種教學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師生間產生距離。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一種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也才能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中國的學生習慣于被動的點名來回答問題。因此,活躍課堂氣氛和努力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第二種方法就很有效,在課堂氣氛沉悶下來的時候效果尤其顯著。每個人在小學時代都會爭著舉手回答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舉手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原因在于學生們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例如,有害羞的心理,怕答錯問題,也怕別的同學取笑議論說自己愛表現。也有一些學生是由于性格內向不敢舉手回答。在一般的課堂上,學生回答對問題時,老師表現出滿意,而一旦學生回答錯了,往往草草地說聲“坐下”,這對于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很大的打擊。而在第二種方式中學生們把問答環節當成了游戲,課堂上的緊張感被降到了最低。
第三種方法就相當的巧妙了。無論用哪種條件來篩選回答者,起到的效果都很好,所有同學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即使是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也在盡全力想要聽懂外教所說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聽力訓練的目的自然而然的達成了。大家都在找符合條件的同學,課堂專注度大大提升。
有趣的提問內容能吸引學生,使他們完全融入到了課堂中。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效率的提高就比較容易達成。參與越多越積極,學生的主體地位感性體驗越強烈,主體意識越得以增強,反過來又進一步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學習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由上述的實例以及對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有的老師提問內容過于單一,顯得十分枯燥無聊;有的老師的提問過難,只針對某些優等生,出現與個別學生密集地對話而忽視了關注全體學生的反應,造成了一些學生只是坐著“看熱鬧”。同樣提問的深度把握不好,對于課堂的活躍性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提問的內容設置是一門大學問。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一節外教的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名詞,讓一個同學上臺背對著黑板猜測,然后臺上的同學用一般疑問句的形式問臺下的同學,臺下的同學只能用“yes/no”來進行提示。如:
——Is the celebrity male? ——Yes.
——Was he born in China? ——No.
——Is he American? ——Yes.
——Is he a singer? ——No.
——Is he the president? ——Yes.
——Oh, it must be President Trump. ——Bingo.
學生各個都很活躍,你一句我一句緊張有序地進行著。并且在猜中之后全班會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以及歡呼聲。學生們一直沉浸于上課的快樂中,到了下課時間還是意猶未盡。
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習慣性的接受了老師問學生答這一模式。這一模式只是單一的師生交流。在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上,生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队⒄Z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英語教學中,學生能做簡單的角色表演[2]?!蹦鞘裁词墙巧??角色是“情感、言語、行為的模式的連續體,它是與他人有關的獨特的習慣性方式。”在英語情景教學中注重角色的轉換,營造有利于角色轉換的情景,使學生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上,試著與角色進行溝通,在相互的學習作用下,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還指出:“有效的英語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方式[2]?!庇⒄Z學習中的角色表演,讓學生在“再創造”中合作交流英語,是課標的重要理念,也是英語教學不斷追求的發展性目標。因此,把提問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本位”,讓學生處于一種真實的情景中,主動地接納知識,主動地想象、探究,主動地操作、訓練,并日益強化。
這個環節筆者覺得激活了學生的英語思維和想象力,并考驗了學生的知識面。外教精選了話題,把問題設置的權利交給了學生,這不失為一種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的好方法。學生們設置的問題在難度上更適合他們自己,這種模式還能夠激活課堂氣氛,是可以借鑒的一種方式。
三、在提問過程中滲透西方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想要真正地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要從它的文化入手,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在這一方面,外教無疑是存在著優勢的。外教們對于學生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尤其是對異國的風俗文化,學生們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這是師生角色互換以及建立良好的師生交流關系的一個好機會。有一些同學的提問甚至是出乎老師意料的有深度和廣度。這對于英語的教學而言無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語言作為一個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基石,自然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學生們通過外教能夠接觸和了解到使用英文的國家的文化,這有利于學生們對英語的理解和應用,有利于加深學生們對于該國家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世界意識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提問,對于這些跨文化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跨文化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3],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到知識是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很迅速地提升自己的分數,但是知識是無盡的,要從學習知識的途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自己學習的能力,這才是學習所應該達到的最大目的。
而我們作為沒有英美文化背景的中國教師,也應當要首當其沖地樹立跨文化意識,多讀多看,多了解多積累,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把教學當作一件需要匠心的事業來不斷鉆研,只有在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之后才能夠再談教育這樣更加嚴肅的課題。文化這種東西也不是一兩天急于求成就能夠培養的,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地熏陶,培養出不僅知識能力優秀,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更是優秀的學生。
四、學習外籍教師在提問方面的優點,結合本國教師的優勢和特點,優化教學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英語教學的提問環節中,外籍教師有著很大的優勢。而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教師,我們也有自己的優點,不能妄自菲薄。如何在保持中國教師在日常教育中的優勢的同時又能夠汲取到外籍教師的提問方面的長處,就成為了我國的高中教育中教師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想要改善我國教師提問方式上的短板,就必須從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學習示例3中的外籍教師的提問方式,更多的把提問時的目光轉移到其他方面去,改變提問時嚴肅的氣氛;而在提問內容方面,外教有時對中國學生的情況不太了解,提的提問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而中國的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更為了解一些,適當調節問題的難度,盡量考慮到每一個同學的基礎來進行提問。在滲透西方文化的同時,本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是不可忽視的,如一些中國成語或名言的翻譯等。只有揚長避短、博采眾長,才能夠最大程度上地優化我國的英語教育。
以上是筆者在對比高中英語課堂中外教師課堂提問特色的探究,讓人不禁反思自己在平時課堂上的提問方式是否過于單一呆板,也提醒自己應當從課堂提問的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改善,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交際能力為首要教學目的,進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最終實現更高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師筆者認為也應該更多反省自己自身的問題,做到真正從自身素質的提高入手,旨在做一名有想法,有內涵,有水平的老師。
參考文獻:
[1]劉長武.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J]. 教育:周刊, 2017(32):44-44.
[2]程曉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J]. 基礎外語教育, 2004, 6(3):3-8.
[3]許雪梅. 加強文化意識培養提高英語教學水平[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5(1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