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瑤
【摘要】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的核心是自我概念,同時為了綜合闡述生涯發展理論,舒伯創造了“生涯彩虹圖”。圖中把生涯發展劃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這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人們的表現不同,任務不同。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而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在基礎教育中的表現主要在成長階段和探索初期。在這個時期,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認知自己,發現自我潛能,了解職業。
【關鍵詞】舒伯 生涯發展 基礎教育 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30-02
一、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的核心與職業規劃課程
什么是職業規劃課程?舒伯(Donald E.Super)認為職業規劃即協助個人發展,并且接受統一完整的自我概念,同時發展適合的職業,使個人在現實中接受測試,并整合為實際的職業,滿足自己的需要并且造福社會。他把自身與職業相結合,促進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然而在基礎教育中的職業規劃,主要為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探索興趣,尋找自身與職業的契合點,為接下來的階段夯實基礎。
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自我概念,強調個體的生涯發展過程,主要指個體對自己的興趣、價值、能力的認識和主觀評價。而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人生的各個階段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所以在基礎教育中開設職業規劃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行為發展。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我,更好的認知自我,也能更好的主觀評價自我,對接下來的探索階段和建立階段有深刻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中學生學習如何考試,怎樣拿到更好的分數,分數是衡量學生的標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忘卻了教育的本質,忘卻了個體的獨特性,我們記得只是學生的分數,用分數判斷學生的好壞。其實分數可以是衡量學生的標準,卻不能是唯一的標準。而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通過教育學生獲得什么其實才是基礎教育仍需思考的問題。在教育的開始,教師教給學生知識,傳道授業解惑,漸漸的我們發現提高學生的修為,培養學生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但是,即使這樣還是沒有達到教育的更高層次,教育是讓學生更好的認知自己,發現自己,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慢慢的增強對生活的感受。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就能夠讓學生認識自己,提升自我概念。通過對課程的學習,發現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特長,從而想去從事一個職業,而不是在接下來的職業生涯階段,被動的選擇專業,選擇以后的職業,原因僅僅是好就業,家人的期望或者麻木不仁的隨大流。職業規劃課程教育需要聽到的聲音是:我喜歡當醫生,我的夢想是教師,我的愿望是做一個優秀的律師。而不是, 我父母說當醫生不錯,有前途;很多人選擇當教師,我也覺得不錯;律師行業以后好就業。年輕人選擇一個職業不是為某種壓力所壓迫,也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這種自我價值也是個體對自己的主觀評價,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階段,所以在基礎教育中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學生這種自我價值的體現,自我概念的提升。
二、舒伯生涯發展理論與職業規劃課程
為了綜合闡述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舒伯創造性地描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生涯彩虹圖”。分別包括生活廣度和生活空間。生活廣度就是指把人的職業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而基礎教育時期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成長階段和探索階段初期。在成長階段中,第一時期是幻想期,學生最多的是從外界感知到許多職業,對于自己覺得好玩和喜愛的職業充滿幻想和進行模仿。這段時期是學生10歲之前,主要是幼兒園和小學初期,那么在這段時期里職業規劃課程所應該做的是感知,了解,讓學生更多的去感知不同的職業。第二時期是興趣期,學生以興趣為中心,認識和評價一個職業。這段時期主要是11-12歲期間,也是中國學生從小學即將邁入初中的階段,那么職業規劃課程所應該做的在于發掘學生的興趣,了解學生的喜好。最后是能力期,學生會在這個時期考慮自身的條件與喜愛的職業是否符合,這一時期,職業規劃課程所要做的則是認知自己,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探索階段初期,主要是學生的試驗期,也可以說是摸索期,學生對職業初期的摸索。所以,職業規劃課程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課程。在每個階段學生的特性不一樣,規劃課程也應該隨之改變。
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的生活空間主要指人一生中,需要扮演的六個角色,層次漸進,分別是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不同角色之間互相影響,某一角色的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會影響到其他角色。同時,在生涯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有特殊的發展任務需要完成。所謂發展任務是指在該階段應有的發展水平或成就水平,也就是應發展或表現的心理特質或行為。前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的進度關系著后一階段的發展情況。那么在基礎教育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個體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子女與學生,那么這兩個角色扮演的好,也會為接下來的角色打好基礎。所以,在基礎教育中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可以讓人們在扮演子女與學生時,為將來的工作者打好基礎。
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可以增加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我國學生現在與社會真正的聯系多發生在受教育后,真正的走向社會,學生慢慢在社會中逐漸領悟曾經受教育的點點滴滴。而在基礎教育中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社會,了解一個職業,了解一個真實的行業。而通過職業規劃課程的了解,可以調動學生興趣,發掘自身的潛能,提升自我概念,樹立自己的目標。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就很好的增加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學生與職業的聯系。學生每周可以處于半工作狀態,每周去企業3-4天,在學校1-2天。這樣的學生在走向社會時是邊感悟邊學習學校的知識,在遇到不懂的問題依舊可以尋求學校,老師的幫助。當然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國情不同,教育的價值觀自然也就不同。但是在基礎教育中,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是必不可少的,這種聯系是理論學科的實踐,而基礎教育中由于個體年齡小,與社會的聯系可以是緩慢遞進的,這種遞進可以是請相關職業的工作人員來講課,也可以是參觀一個企業。因為在成長階段,學生對于職業發展規劃更多的是感知、理解、評價、考慮。這樣的階段更多是為之后的探索階段與建立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基礎教育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慢慢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時段,如果學生在這個時段里,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課程循序漸進的輔助,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在成長階段有良好的認知,對未來切實可行的憧憬,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三、舒伯生涯發展理論在基礎教育職業規劃課程開設的應用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到一個人的天性就像一株偶然生長在大路上的樹苗,讓行人碰來撞去,東彎西扭, 不久就撞死了。職業規劃課程所要做的就是讓這株樹苗在成長的初期減少行人的碰撞,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升自我概念,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自我概念的提升貫穿整個基礎教育職業規劃課程,自我概念是一種意識的提升,意識與行動并行,才能讓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更加有意義。所以職業規劃課程不可操之過急,學生的職業規劃在基礎教育中也是一個緩慢而發展的過程,同時是一個可能會被修正的過程,因為基礎教育的學生心理、生理都在發展的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不能通過一節課、一個測試就對學生定性。所以學校在職業規劃課程中要遵照教育的規律,提高課程質量,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不可為了完成職業規劃課程的目標而操之過急,為了完成目標而完成,那么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就失去了本質意義。另一方面,社會也在不斷的發展,職業發展也在不斷的改變,在職業規劃課程中不斷的調整內容、進度,慢慢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同時,在基礎教育中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要做的還可以有滲透模式。學科之間的滲透,基礎教育所學的學科知識,也是各個行業的一些必備知識,比如初中所學的物理、化學。教師是可以利用滲透模式,讓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認識、了解這些職業。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漸漸明朗的職業觀。班主任的滲透,基礎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尤為重要,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觀,幫助學生建立興趣與職業之間的聯系。
職業規劃課程的開設,要有合理的、形式多樣的內容。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那么課程內容應該是靈活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才能夠在成長階段最大可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默忠.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與人的素質培養[J].瓊州學院學報.2011(03)
[2]胡月芬.舒伯的生涯發展論在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