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婷
【摘要】中職接本科的“3+4”銜接培養模式是培養高層次技能人才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自2012年起江蘇、上海等多個省市展開試點,新的模式的嘗試必然會產生新的問題,本文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分析培養實施中產生的問題,探討了優化“3+4”分段培養模式下電子基礎課程銜接的措施,以充分發揮“3+4”分段教學體系的優勢。
【關鍵詞】“3+4”分段 電子基礎課程 銜接 中職生與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35-02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供給側改革”的需要越來越明顯,社會急需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來擔負國家社會賦予的重任。“3+4” 分段培養模式自2012年誕生以來,促使了職業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
1.“3+4中本銜接培養模式的介紹
“3+4”中職接本科銜接培養模式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新成員,自2012年試行,有江蘇、山東、吉林、上海等14個省市開始試點實施(截至2015年6月初),[1]各省市在招生規模和專業上各有不同。具體說,“3+4”中本銜接培養模式是指學生在中職學習3年后,參加轉段考試,通過考試的學生進入本科院校進行本科4年制的學習,畢業后,可以獲得國家教育部電子注冊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證書。[2]達到學士學位授予標準的畢業生,可以獲得學士學位證書。如果學生沒有通過銜接的轉段考試,則由中職學校授予中職畢業證書,不再進入相應本科學校進行學習。
新的模式不僅為中職學生開啟了一扇直接通往本科高等教育的大門,也為我國培養高技能水平人才提供了新思路。“3+4”模式開展還處于初期,尤其在電子類課程等工科教學領域,還缺乏成熟的實踐經驗。還需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這一教學模式,目前“3+4”銜接培養的試點主要有上海、山東等及各省市,其中只有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等幾個學校開設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3+4”的培養。
2.“3+4”分段培養及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3+4”分段培養目標
國內高等院校對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不斷的嘗試及探索,“3+4”電子類專業的總體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中職接本科階段有更為具體的培養目標。其中,中職階段培養目標主要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有健康的身體與心理、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中級職業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本科階段培養目標為培養有本科層次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理論、經實踐能力強化,獲得專業高級證書的具有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電子信息類工程應用型人才。
2.2當前發展中本銜接培養出現的主要問題。
自2012年起,我國各省市逐漸開設了“3+4”銜接培養試點,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常被看作“低端教育”,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報考“3+4”都是源于對學歷方面的認可,認為進了中職后容易上大學,然而“準大學生”的身份弱化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在中職學習階段,中本貫通班成績優于普通中職班,因此存在自滿的情緒。因此常常出現學習熱情不高和懶散的學習態度。(2)目前開設“3+4”培養在轉段考試環節具有較高的轉段率,山東省幾所大學2017年的轉段考試錄取率在97%、98%左右,幾所院校更是達到了100%,這樣高的轉段成功率甚至高于了中高職“3+2”等模式,因此,給學生留下了一個“上大學容易”的印象,學生常常內心安慰,對學習熱情不足,缺乏壓力,而學生到了大學之后,學校通常反映學生的基礎素質不高的問題。(3)學生升入大學后,學校反映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和基礎素質寬度、厚度都不夠,接受大學課程過程中十分困難,故而也使教師壓力增大,產生對學生培養高度的焦慮情緒。(4)目前有些省份“3+4”中的“4”是一些一流本科大學,學生進入大學后,往往出現學習吃力的情況。一流的本科院校的培養重點在于科研和研發。而中本銜接模式是旨在培養技能和應用型人才,因此將“4”的學校定位太高會使培養目標的錯位。(5)培養模式標準不統一。當前,培養中“中”轉“本”的錄取尚不明確,有些院校轉段考試標準由錄取的高校決定,有些則是通過春季高考進行測評。并且由于模式初立,教學標準不統一,不完善,仍需要在探索中建立一體化教材。
當然,除了出現的問題外,也有積極的一面,中本貫通模式的學生更加渴望大學生活,在進入大學后普遍參加學校活動更加積極。
3.“3+4”培養中的課程銜接及其出現的問題
3.1“3+4”中本貫通培養電子類專業中出現的課程銜接內容
在“3+4”中本貫通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
“3+4”分段培養中職階段的文化課,其功能定位為: 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的專業學習,為其在本科院校學習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3]而本科培養階段的文化基礎課屬于通識性課程,是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學習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再提升。
電子電氣類課程專業課主要開設電路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電路基礎知識,元器件識別等專業課程內容,學生要達到一定水平來為大學專業學習做充足的準備。
專業技能課程在中職階段主要包含電子工藝實訓、電路CAD畫圖等課程,學生應在固定學習完成后考取相應證書,來保證基礎專業技術能力,為本科應用型技能學習做準備。
3.2目前“3+4”中本貫通實施中課程銜接出現的問題
(1)文化基礎課
中職傳統課程教學中,一向重視技能培養,而相對高中學校,基礎文化知識培養更“輕”,這樣一來,使得學生文化課知識相對薄弱,到了本科階段課程存在脫節現象,課程教學偏少,導致中職生進入本科院校后文化基礎不夠,學習吸收慢,產生困難;除此之外,學生進入本科學習后,與其他普高升本的學生同在屋檐下,通常使用統一教材,考核方式也一致,學生普遍覺得偏難,考核結果不理想。
(2)專業知識課程
首先,專業課程在中職本科都有設置,課程之間往往存在重疊,課程內容存在重復現象。其次,課程學習難度的陡然增加為中職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挑戰。
(3)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技能課程是“3+4”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的特點,知識倒灌不能解決學生自身的認知構建,應用型人才就是要既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目前,中職學生畢業時都能獲得至少一張中級技能等級證書;而應用型本科學校學生畢業時一般很少有技能考證要求,學生主要進行實驗、畢業設計完成畢業。由此可見,中職和高職在職業技能方面有出現銜接錯位現象,學生沒有職業崗位一線操作工人的職業資格證書。
4.合理協調的“3+4”中本貫通銜接
4.1準確把握培養目標
“3+4”貫通式培養中,沒有培養目標的高低的區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應用本科職業教育是同一屬性的兩個不同階段的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始終一致,只是培養階段不同,兩者在不同階段選擇不同內容進行培養,但瞄準最終目標還是一致的。所以在課程學習中,要尊重學生的客觀規律,傳授知識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防止知識倒灌。“3+4”貫通式培養教育突出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旨在培養目前國家需要的一線高技能高技術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3+4”中本銜接貫通式培養的終極目標。
4.2中、高職院校加強溝通,明確各自定位
“3+4”電子類專業分段培養中職階段的課程主要包括語數外、德育類課程等文化課程和電路基礎等專業課程、以及工藝專業設計等實操課程,意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保持較好的身心健康,為其在本科院校學習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至于在不同階段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則需要與對接學校進行培養商議。目前,某些專業專業課難度陡然增加是課程銜接中主要出現的問題,比如電子專業課程中的單片機。中職學生到大學后課程縱向拉伸了難度。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文化基礎,學校也可根據學生水平將授課內容適當前移或后調,這也對中職培養階段課程教學提出了要求。對接學校還需在實施的整個過程中加強聯系,實時反饋,優化課程銜接以完善培養體系。
4.3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中高職課程體系
“3+4”貫通培養的核心目標是“實踐性”“應用性”。通過對中職和本科課程內容的分析,中職階段需要培養學生的幾個職業能力內容有:(1)電路電子基礎知識的掌握。(2)實用軟件機械制圖和PROTEL電子應用設計的能力。(3)識別電子元器件,電子工藝焊接能力。(4)使用測量儀器進行檢測的能力。學生到了本科院校學習后,專業課程將會進行擴展,細化,成為電子信息科技類專業不同方向的人才。因此,專業應用課程也在增加。本科教育階段主要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職業能力:(1)電子應用設計與創新的能力。(2)高端儀器、儀表的操作與測試能力。(3)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
“3+4”貫通式中本銜接的培養研究核心在課程的銜接,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要遵循職業性原則,因此,我們要加強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整合中本教學資源,協調中本銜接教學。中職與高職院校只有加強溝通,緊密聯系,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科學地對銜接課程、專業課程進行探索,實現課程教學的無縫對接,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成功培養出體現“應用型”辦學特點的高技術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鐸,寧永紅.中職本科“3+4”分段培養的現實思考與實施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5),20-24.
[2]王運奇.中職與普通本科銜接“3+4”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4(12),141-144
[3]顧國清.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以“3+4”項目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例.2014(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