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義江
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之本,是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沉淀而成的,是學校內涵的深刻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校園文化,能夠更好的被學生所接受,借助于校園文化的熏陶,使學生不會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抵觸心理,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序推廣和開展,使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在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發揮獨到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校園文化;核心素養;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1 — 0041 — 03
大學生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希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校園文化作為當代校園發展與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學校傳統以及學校內涵構建了不同的校園文化,它們都是學校長期發展所不斷積累而成。獨特且富含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具有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具有暗示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校園文化對學生內存素養形成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教育,是感化學生的熔爐,對學生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與顯性課程相配合,成為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實踐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相對于課堂的思政教育而言,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更加人性化、全面化,其不僅僅是站在學校的立場,同時也應該基于當下高校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與現有校園文化相結合,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綜合素養。高校要從學生自身的需求角度,結合時代發展以及高效思政教育現狀,探索全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切實有效的利用現有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內在品性,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為其未來踏入社會進行有效的鋪墊,從而真正保證當代大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在未來的學習以及生活中,為國家的興亡、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維護學校穩定和諧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當代大學生透過互聯網等信息手段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外部信息。但是,由于大學生自身對于事物以及信息鑒別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他們在當下多元化的世界中,思想正在逐步受到外在信息的影響。雖然,一方面越來越多全新的外在世界讓當下的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變得日益多元化,拓展了他們的見識,豐富其自身的知識結構。但是,另一方面眾多的社會負面因素也對現有大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以及對于社會的認知障礙等,造成了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近年來屢屢出現的高校校園暴力以及大學生自殺事件等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此,就需要充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正面建設和引導,不斷形成一種自由、多元化、開放式的文化氛圍,提倡百家齊鳴的思想觀念,不斷接受各種各樣的學術觀點,同時對于部分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以及合理的溝通與交流,逐步緩解和改善其自身的負面情緒,讓其更好的融入到現有的校園生活中。與此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當下校園社團組織以及活動的管理,在借助于朋輩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的同時,通過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監管機制的建立,真正構建起和諧平安的校園,進一步實現校園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積極應用。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現代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自身的好奇心理以及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遠遠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因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手段已經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其在近年來的實踐中已經充分顯示了其本身的弊端,沒有真正和時代發展相契合,從而制約了思政教育的作用以及功能的發揮,反而造成了大學生對于其本身的抵觸心理,讓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辦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鑒于上述情況,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重視利用優良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深層次全方位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教育的重要載體,從而集中反映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尺度,要真正以一種大學生所喜歡的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式必須符合當代大學生自身的觀念和意識形態,更好地將大學生的自主性、生活性、理想性相互結合。校園文化本身代表了一種大學生對于自身所處校園的認可,是眾多大學生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同。因此,透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積極、健康的生活觀點和態度的同時,也讓他們逐步去接受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幫助當代大學生積極去了解以及認知思政教育的內涵和作用,使其真正在當代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重視優良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實現校風、學風的優化和改進
優良的校園文化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在新形勢的變化中承擔著更廣泛和更深入的全面提升精神內涵到行為規范的使命。借助于和大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積極構建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橋梁”。通過優良的校園文化建設與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的構建,逐步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促進當代大學生在追求學術自由的基礎上,完善自我人格,從而讓他們可以接受不同形式的思想觀念,最終實現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育,各高校必須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滿足現有高校大學生個性化的需求,讓他們在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中體會到校園文化本身的實質內涵,并由此積極去改變自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強化與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二、探究校園文化建設路徑,促進大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有效提升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個由校風、校貌、校規、校訓等組成的多層面的復合體, 具有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既是動態的也是靜態的,各因素、各環節之間相互溝通聯系、相互牽扯制約、相互輔助發展,從而構成一個相對穩定和完整的內在生存機制和活動定勢。校園文化以它潛在的、獨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優秀的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高校大學生中推廣以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各類活動的開展可以更好地促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被學生所認可和理解。因此,必須要結合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以及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進行合理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
1.通過開展各項活動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交往欲望
優秀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激發功能和互動功能,能夠在活動中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交往欲望,真正讓大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或是校園社團活動中,提升與同輩之間的互動、溝通以及交流,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校園氛圍。高校成立的各種社團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及個性發展的不同要求組織起來的,其內容應該和現有大學生所關注的話題內容以及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相契合,通過一個個活動以及項目的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彼此的熱情,在強化自我興趣愛好的同時,也提升自己內在的對于未知領域的探索以及求知熱情。借助于豐富多樣的類似活動的參與,讓大學生可以真正敢于與他人交流,敢于展現自我,提升了自主探索和學習能力,由此強化和吸引了大學生對于全新領域的接受能力,最終達到教育效果。
2.以活動為手段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進行強化
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僅是單純的思想觀念上的改變,同時也應該切實有效的將其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真正讓大學生動起來。“動”才能強化其實踐動手能力,也只有“動”才能檢驗這一活動的效果,特別是當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過于依賴于網絡以及高科技手段,使得其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每況愈下,由此對于其未來的綜合素質發展將會帶來巨大的制約作用。因此,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衡量校園文化活動是否能夠強化吸引力和育人效果的關鍵環節,各高校要基于大學生興趣,舉辦一系列的競賽活動以及相關的交流活動,以各類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大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校園文化的豐富性,在實踐中健全自身的人格,在提升自己動手實踐能力的基礎上,也學會了如何進行團隊合作,如何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同一個目標,真正從認知到實踐,實現育人效果的強化。
3.以活動為載體,把學校育人理念輸入學生心中,化為思想觀念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中最活躍的動態因素,校園文化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句口號或是一段話語,而是經過長期沉淀和積累的文化底蘊,是人們對于這一所校園的認知,它是極為重要的建設形式和載體,校園精神不僅是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誕生、升華出來的,同時也需要現有的學校相關領導、負責人甚至是每一個師生員工,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強化與體現的。由此,對于高校管理者和負責人而言,要定期舉行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在校慶、校友會、畢業典禮以及相關的社會或是校園內部的活動等等,這些都能夠讓現有校園文化深入到每一個學生心目中,并借助于各類活動讓學生可以真正對現有的校園文化形成認同感,并以此為驕傲,從而銘刻在心中,在以后的身體力行中不斷地展現和體現校園文化。如美國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學的校園文化:自由之風永遠吹,其每年均舉辦一系列的校園講座、義賣活動、校慶典禮等等活動,由此不斷的強化自身校園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讓每一個同學可以切實有效的感受到這一校園文化,去體會到何為“自由之風”,實現自由本身在校園方方面面的體現和展示。
4.使學生在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中,調節心情,改善知識結構和自身素質
大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心理動因是復雜多樣的。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理由,有些是為了打發時間,有些是為了增長見識,有些是提升自身的實踐以及交往能力,有些則是為了在校園活動中與更多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無論如何,在眾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動因大致是通過活動舒緩心情和增進見識、提高自身修養、改善知識結構。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校園文化活動更是要求實現調節學生心情、改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的效果。由此,就要求當下的校園文化從形式以及內涵等各方面都應該積極滿足上述要求,滿足當下高校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借助于多元化、豐富多彩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調節學生的心情,利用各類形式的校園文化去促進以及吸引大學生參加,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現有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尋找到自己的需求和位置,在提升他們綜合素質與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不斷優化其知識結構,拓展了自己的認知以及對于現有社會的理解。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祖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肩負著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強大的重任。大學生核心素養是一種最基礎、最普遍的素質,這種素養不單單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更加注重學生內心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學生具備了核心素養,能夠在課程研究、學習上發揮良好作用,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優良的社會適應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各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觀念引導以及核心素養的培育,高校的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多種積極功效,是其他教育難以替代的,它可以幫助大學生構建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建設優良的高校校園文化,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將其應用到思政教育中,與學生的發展需要相融合,將政治引導與學生個體的道德發展相結合,在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綜合效果。
〔參 考 文 獻〕
〔1〕何軍峰.增強紀念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原則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
〔2〕劉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研究綜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3〕伍思文.論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4〕張余,龔耘.論軍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04).
〔5〕樊麗明.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