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宇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企業內部審計是用于督查和評定的獨立行為,它對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審計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本篇文章對企業內部審計風險問題從審計風險的相關理論,到企業審計風險的現狀以及其審計風險的特點做了相關概述,最后簡要分析了其風險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 審計風險 特點 成因
一、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相關理論
(一)內部審計的概念
內部審計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構成三大類審計。內部審計之父索耶關于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對組織中各類業務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以確定是否遵循公認的方針和程序,是否符合規定和標準,是否有效和經濟的使用了資源,是否在實現組織目標。與外部審計相比,共同點為掌握基本的審計技術,審計結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鑒。內部審計是完全在企業內部進行的一項活動,其目的在于健全企業的管理體系,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實行內部審計的主體為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第二,內部審計的對象為內部的財政情況和其他經濟活動。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定義
內部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漏報或企業經營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內部審計人員認為財務報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經營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當審計意見的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審計風險由兩方面風險構成:一方面是財務報表本身存在重大錯報、漏報或企業經營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審計人員審計后表示該報表并不存在重大錯報、漏報的風險。也就是說,審計風險的產生是客觀的存在和主觀的努力的結合。
對于經營管理審計來說,由于它是一種建設性更強的審計活動,其風險還包括對存在的妨礙企業有效運營的一系列內控缺失、效率低下、決策失誤、舞弊欺詐等問題不能有效識別和恰當揭示,從而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和結論,給審計報告使用者帶來損失和風險,而追究審計人員責任的可能性。
二、企業內部審計狀況
(一)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現狀
不管是內部審計還是外部審計,獨立性都是審計的本質特征,也是保證審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我國大多數企業中,內部審計部門仍屬于管理本部門,缺乏獨立性,管理部門有時會對其施加壓力,因此內部審計部門的作用的得不到最佳的發揮,企業的管理因此可能出現混亂。我國企業風險管理體制不完善,經營管理者的風險意識不高,不能及時發現風險的存在并加以防范,導致企業在發展擴大的過程中管理失控。
(二)企業內部審計所面臨的風險特征
一是內部審計風險的不可避免性。任何審計中都存在著固有風險,由于由于形成審計風險原因的多樣性,造成內部審計風險的必然性。但是,由于內部審計人員熟悉企業情況,較之于外部審計,其審計風險大為降低。
二是內部審計風險范圍的廣泛性。由于內部審計目的是促進有效控制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使得內部審計范圍擴展到企業整個經營運作之中。
三是內部審計風險的持久性。審計風險存在于審計項目全過程,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內部審計風險也同樣存在于以上階段,但當審計項目歸檔后,外部審計即完成任務,然而內部審計的目的要求內部審計人員督促、幫助管理人員對不軌行為進行整改、處理,而非外部審計的建議,這使內部審計在時間、空間上大為擴大,這也可能加大審計風險。
四是內部審計風險的隱蔽潛在性。雖然內部審計風險較之于外部環境審計,其隱蔽性較低,但同樣存在,其表現在無法通過計算得到。此外,內部審計風險的后果也是潛在的,只有當內部審計結論對企業造成不良影響成為現實并承擔嚴重后果時,才表現為實在性。
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成因
(一)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存在漏洞
目前我國內部審計設計和實施的理性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內部審計準則還不健全,關于內部審計的法規和制度設計一般是按照發達國家的管理模式,不像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那樣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來指引工作。所以,內部審計的實施有時會缺乏合理的參考和明確的指向,審計人員對相關制度的解讀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
(二)內部審計對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企業內部審計對象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審計要求。如果企業本身的業務較為特殊,則對審計人員的要求也會有所提高,并對審計業務本身提出特殊的規定。例如航空航天、電子科技等高科技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通常需要具備與企業主營業務相關的專業知識,并在實際工作中及時關注國家相關政策的更新變動,這也是審計風險有所增加的原因之一。
(三)審計人員素質風險
審計人員由于受自身素質的限制,所給出的審計意見存在局限性。在審計的過程中,審計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多時候都與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密不可分。如若審計人員的業務技能以及時間經驗比較匱乏,所作出的判斷就會有所偏差。
參考文獻:
[1] 韓宇荃.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控制,2016.
[2] 張聰.郵政企業內部審計風險防范研究,2016.
[3] 吳友鳳.民營企業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研究,2016.
[4] 李蕊.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內部審計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