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瑞庭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本文從拒絕成為自我的“差評師”和用心塑造自我的“理想師”兩大方面介紹了提升教師道德素養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提升;教師;道德素養
中圖分類號:TD432,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060-01
一、拒絕成為自我的“差評師”
學校歷來被人們看作是傳授知識的圣潔的地方,有著“知識的殿堂”和“象牙之塔”的美譽。但近年來,論文抄襲、學歷造假,甚至受賄嫖娼等,使教師在高尚與世俗的較量中成了世俗的俘虜,使“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行業形象一落千丈。
在“認識自我”這個問題上,長期以來我們走進了一個誤區:我們在評論、總結和交流的時候,總會自貶三分。當然,在交往中自貶一些未嘗不可,但在內心深處絕對不能自貶。身為教師的我們,更不能被這些“負面形象”所影響,教師如何“自救”,如何“成全自我”,拒絕“差評”?
(一)重情感,增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內驅力
一要注重平等交流。一個教師,只有當他認識到教師崗位的特殊價值和意義,才能感悟教師職業道德的極端重要性,進而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水準。因此,在開展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和教育培訓時,應多教師實際出發,站在教師的角度,從提升教師地位出發,從關心教師利益入手,讓教師在平等交流中形成共識,在聯系實際的研討中引起共鳴。
二要營造和諧環境。教師對職業道德產生深刻的認同與內化離不開環境的熏陶。一個健康向上、團結和諧的輿論和人際環境,能夠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和良好的情感體驗,催人奮進。也有利于教師真正確立“以教育為業、奉獻為榮、育人為本、助人為樂”的價值觀,牢固樹立“以德治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觀念,自覺地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三要加強個別溝通?,F代管理心理學認為,對人的心理施加潛在影響,把管理者的意志變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是高效率地實現既定目標的最佳途徑。而這種心理影響的施加,不僅需要統一的、集體的教化,更需要個別的交流和溝通,尤其是教師這個特殊群體,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工作環境,職業心理往往是不同的。因而,更需要面對面的、個別的、直接的交流與溝通。一場“大報告”不敵幾句心理話,一個善解人意的微笑、一次輕輕松松的“聊天”,往往更能起到“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對一個“亮點”的發掘與勉勵,對一次“過失”的察覺與“面談”,往往更能“入腦入心”,更容易在心靈深處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二)重實踐,促進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化
一要強化日常體驗。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是教師的日常行為“規范”,但不是教師的精神“枷鎖”。因此,只有在教師的職業實踐中,切身體驗到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職業選擇、人生道路的轉變,乃至一生的發展,感受教師責任的重大。讓教師在與家長、與社會的接觸中,感受家長和社會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期望,從而感悟加強自身修養之必須,實現“要我”到“我要”的轉變,變“要求”為“需求”,變“制約”為“激勵”。
二要活化典型功能。以典型引路,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是師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教師群體中不乏師德表率,雖然尚有這樣那樣的不夠“完美”,但往往更加真實,真實才是“鮮活”的,“鮮活”的典型最生動感人,最具影響力,也更容易為教師所接受。而眾多教師的“亮點”,構成的就是活化了的“完美”形象,眾多“亮點”的發揚光大就是典型功能的“活化”。
三要優化主題活動。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是推動師德建設的重要措施,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必須做到主題、內容、過程和效果四個“優化”,即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鮮明的主題、恰當的目標,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貼合教師實際的內容和方式,堅持全員參與,使教師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這樣才能形成濃厚的氛圍,激勵教師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主題精神、提高修養水平。
二、用心塑造自我的“理想師”
(一)重文化,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一個教師能否在學校、在學生中站住腳,能否在教育教學中取得好成績,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最終取決于他的文化。首先,教師要讀《論語》《道德經》等經典讀物,擴而大之,要讀讀經典小說,背點古典詩詞,其次應該讀讀外國教育家和文學家的書。做教師的,還得訂閱報紙、雜志,從中及時了解教改的前沿信息,了解國家大事、世界大事。胸中沒有世界、沒有國家,或者對世界大事、國家大事知之甚少、漠不關心,都很難成為出色的、學生喜歡的教師。
(二)重個性,提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水平
一要道德提升與業務發展相結合?!暗掠p馨”永遠是一個教師最高的追求。“德高”和“藝精”本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和業務水平,本質上都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和教師自身的發展,兩者缺一不可。有了“敬業”的基礎,才有“精業”的可能,離開業務談道德往往是“空中樓閣”、事倍功半。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因此,師德建設應與教師的業務進修與崗位培訓緊密結合,使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更有“抓手”、更富成效。
二是近期要求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是一項長期任務。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形勢在變化。師德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在內容上,既要緊貼當前教師的實際,又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和形勢的發展不斷充實和拓展。在要求上,要根據不同對象提出不同階段的目標要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師德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