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莉
摘 要: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是教師最頭痛的一件事,而做好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又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和保證,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怎樣有效教育問題學生,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簡單粗暴,善于抓住問題學生的特點并加以正面引導。
關鍵詞:問題學生;有效教育;責任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7-24
作者簡介:段 莉(1973—),女,四川廣安人,四川省蓬安縣周口中學教師,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詩人泰戈爾說:“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好的教育應是愛的教育,應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應是沐浴著人性光輝的教育;好的教育應建立在尊重與信任、寬容與樂觀、自由與舒展的基礎上,而不可能通過輕蔑與苛刻來達成,也不會依靠懲罰、貶低與打壓來實現。即使學生有問題,教育方法不能簡單、粗暴,更不能把愛心變成傷害。
面對問題學生,教師如何讓教育如水般“載歌載舞”,而避免“鐵器的敲打”呢?
學生做錯事之后,如果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事情不大,教師大可不必小題大做,揪著錯誤不放,擺出一副不弄明白誓不罷休的姿態。這時,教師不妨適當假裝糊涂,在輕松的氛圍中輕描淡寫地點明學生錯在什么地方,并提出改正的建議。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沒有必要總掛在嘴邊,要“糊涂”地忘記。教師的這種假裝糊涂,表現出的是對犯錯學生自我轉變的期待和信任,它根植于教師對學生的真愛,根植于教師的明察秋毫及其與專業學識水乳交融的教育機智。
在學生犯錯而不知錯就改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是教育者,是成年人,務必特別保持克制與冷靜,避免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要暫時避開僵持的局面。這樣才可以有余地促使雙方冷靜反思,更易于問題的解決,更容易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如果學生頂撞教師,教師動輒責罰學生,這會使師生關系陷入僵局,不僅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還會暴露教師教育經驗、教育智慧的缺失,從而降低教師在全體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說:“請稱贊他們最微小的進步,并稱贊每個進步,這往往是點燃學生的自信之火,給予進步向上之助力。”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之源,欣賞者必備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推美之念,被欣賞者也必生自尊之心、奮進之力、向上之志。每滴水里都藏著一個太陽。教師要從問題學生身上看到他們巨大的潛力和突出的優點,欣賞他們自身的才能和獨立的精神,指引他們找到成功的方向和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師能對問題學生充滿積極的期望和信心,尊重他們,不斷地鼓勵他們,學生就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期望,從而在心理上、生理上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努力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最終取得較好的成績。
學生出于自尊不愿意承認錯誤時,教師應該選擇新的處理場所,與學生作個別溝通交流,不應該把個別問題公開化。在溝通之前,教師要充分思考和準備,沒有思考和準備就開始處理問題,容易出現思路混亂、行為盲目的狀況。教師應作的思考和準備有:安排師生交流的時間和場合,預測學生犯錯的動機和目的,預測可能發生的爭執和沖突,規劃溝通談話的方向和內容,計劃督促改正的方案和措施。
師生溝通交流時,教師不要使用侵略性語言和侮辱性語言。教師要放下架子,專注傾聽學生的述說,讓其表露自己的心跡和理由。如果學生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師還要進一步助其深入認識錯誤的本質與危害。如果師生發生了爭執,說明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此有意見,教師要馬上停止爭執,仔細思考下一步的策略,擺事實、講道理,因勢利導,讓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溝通結束離開前,學生應該說一說自己對這件事的認識、對教師的處理哪里感到不滿;教師也要作自我反思,承認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樣師生關系會更加融洽。
改變學生要從改變其狀態開始,改變學生的狀態又要從改變學生的心態做起,內心有了感動,外表才有行動。教師如果要懲罰問題學生,不要讓他寫檢討、認識之類的東西,寫了也沒有價值;可以讓他讀優秀人物傳記,讓他與哲人、名人作無聲的對話。學生讀了要寫出讀后感,要求概括出優秀人物成功的要素和特點,對照、反思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提出自我改正進步的措施和計劃,達到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積累素材、訓練寫作的目的,把學生問題變成教育資源,讓學生更加安靜和沉穩,從精神上站立起來。在學生心態發生轉變后,教師要讓學生把自己寫的作品帶給家長閱讀,讓家長知道孩子心靈的成長。
班規不是由班主任個人直接提出的,而是由班級學生集體討論制訂的,是學生自覺自愿的共同約定。通過制訂班規,班主任建立起一整套學生自查自糾、值日班干部督促機制,把外在的強化、監督和學生自覺的自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制度上保證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自主管理的執行情況進行必要的檢查,并作出恰當的講評,幫助學生、班干部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犯錯學生要主動接受班級約定的處罰,自覺擔任班級責任崗位,通過為同學服務來讓大家對自己影響集體榮譽的錯誤行為表示諒解。同時,教師通過恰當的懲戒,培養問題學生的集體意識、大局意識、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對于學生來說,教育無外乎兩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
而兩者之中,家庭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所以,學生的問題,往往是家庭的問題,是家教的問題。如果把原生家庭比喻成一塊土壤,那么父母的修養就是土壤的養料,而學生的教養則是培育在土壤里的果實。果實長成什么樣,與土地有關,但更多的是與提供的養料有關。學生任何一種品格的形成都有跡可循。蠻橫霸道、自私無理的熊孩子背后,絕對有一群待人苛刻卻對孩子萬分寵溺的長輩。
而學校教育僅是家庭教育的輔助手段,無論學校教育多么努力、多么完美,都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地位。因此,教師在教育問題學生的時候,必須爭取家長的支持,必須從改良家庭教育的土壤開始,通過家訪、家長培訓豐富家長的家教知識,督促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與修養,以帶給孩子良好的教養。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房間里有垃圾,飛來的是蒼蠅;房間里有鮮花,飛來的是蜜蜂。人是接納性很強的物種,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和什么人一起,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為轉化后進生,教師可以安排優生與后進生結對幫扶,讓后進生有意識地去靠近優生,使其受到優生豁達、明媚、積極的生活態度的感染,從而擺脫消極、無趣、狹隘的圈子。優生要指導后進生掌握學習方法,輔導后進生的學習,幫助后進生培養學習興趣,促使后進生把關注點、興趣點轉移到學習上來。結對幫扶不僅能有效轉化后進生,還可以促進優生進一步提高學業成績,更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學生年齡尚小,閱歷太淺,難免做事馬虎,甚至出錯犯錯,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但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教師在“愛”的幌子下、抑或以愛的名義,做著傷害學生的事。
曾經有教師在批改作業中全是畫的大叉,批語簡單粗暴,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從而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厭學、逃學。這種做法于師德和教育功效而言,都有不妥,它實際上是一種心罰,這種心罰的后果有可能比體罰更嚴重。
曾經爆出陜西省西安市某校教師布置了抄預習導引8萬字到25萬字不等的奇葩作業,還曾爆出有湖南省郴州市某小學學生因為午休違紀,幾十名學生被教師在操場集體罰跪。也許有人認為,教師是“恨鐵不成鋼”,還有人認為“這樣的老師還是很負責的,為了學生好”。這種披著“愛”與“負責”外衣的事件,除了傷害,還是傷害,尤其需要警惕,因為傷害一旦發生,師生之間的信任就被徹底破壞了。
研究學生是教師永恒的課題,教育學生是教師神圣的使命。面對個性迥異的問題學生,教師只有用尊重的情懷、賞識的眼光、耐心的引導,去喚醒他們的存在感和責任感,他們才會在教師的濃濃愛意中舒展心靈、自我發奮,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高 峰.重新發現學校[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歐陽明.教師專業素養的修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
[4]和素芳. 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策略探討[J]. 中學時代,2012(2).
[5]段文婕. 班集體的群體化過程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