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以諾 于明巖
摘要:體育學院的體育場館,不僅是院校內師生進行體育教學與活動鍛煉的場所,同時其作為我國社會資源之一,是社會人民群眾進行各項體育社會活動的場所。然而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由于體育學院是教育場所,其工作人員往往對經營管理上經驗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問題。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我國體育學院體育場館資源管理及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一定的分析,并對其提出相關優化改進策略,以期更好幫助我國的各體育學院與教育工作者更好開展工作。
關鍵詞:體育學院 體育場館 資源管理利用 優化策略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體育學院為代表的非文化類專項高校也在全國范圍內應運而生。在我國財政大力的扶持之下,體育學院也建設了許多適合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鍛煉、完成日常訓練任務的專項體育場館。除了給予學院的學生進行體育活動以外,高校作為向社會開放的場所,在學生放假和課余時間,其體育場館應當作為市政建設項目中的一環向廣大的人民群眾所開放和使用。因此,我國各地體育學院不僅要做好教育工作,更是在體育場館這一社會資源上要開展好資源管理及利用的工作。
一、目前體育學院體育場館使用過程中的不足
(一)體育場館對師生開發利用程度較低
首先,盡管體育學院是我國體育學生專項類的高等院校,但其課程內容的半數仍然以文化課程為主,因此在體育場館的資源利用上,多數體育學院造成了一類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具體而論,部分學院沒有對學生的課程進行合理的編排,往往將文化課程設置于上午階段,而下午集中進行體育課程的教學。因此,體育場館資源呈現出上午無人使用,下午高峰時間部分學生無法享受使用到體育場館資源。其次,體育場館面向體育學院的全體師生是免費開放的,而往往在夜間等課余時間中,場館內的燈光、體育器械等設置會因節省成本而不給予開放或部分開放,導致師生無法在課余時間對其合理進行使用。
(二)體育場館對社會開發利用程度較低
體育場館作為一項社會資源,也是我國基礎的市政項目,理應對全體社會人民群眾給予開放。然而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往往社會人民群眾只有在傍晚與周末才有體育鍛煉的時間。由于多數體育學院的體育場館向公眾免費開放,而維護和運營體育場館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部分體育學院在節假日時間不對外開放體育場館,開發利用程度進一步下降。
(三)體育場館管理機制不合理
體育學院作為國家財政幫助的高等院校,其體育場館也是國家與社會基礎中的一項,而體育學院對其也擁有相對的使用權與管理權。而體育學院是我國培養體育類型的人才,其本職工作是教育,在相關經營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經驗與從業知識,故而在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上常存在不足現象,這也是導致體育場館利用不力的因素之一。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往往學校管理部門與日常檢修維護部門工作脫節,二者沒有較好的互通交流,造成體育場館部分設施損壞已久卻無人修理的局面。此外,由于部分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相對危險系數較高,部分管理人員在缺乏相關指導教師的課余時間,不對師生開放其體育場館,導致體育場館的利用較為低效。
(四)管理人才上的匱乏不足
體育學院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領域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但在經營管理上卻欠缺一定的能力。因此,往往其在體育場館的使用上無法做到完全合理無誤。而部分體育學院聘用社會人士對院校的體育場館加以經營管理,因其不隸屬于體育學院內部,無法做到全心全意為學校服務與對社會盡責,因此在管理上經常出現一定的差錯與不足。
二、優化體育學院體育場館使用的具體策略
(一)對師生合理進行開放時間優化
鑒于大多體育學院的體育場館使用時間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現象,因此各院校應當重新規劃好課程安排,并制定相關的體育場館使用時間,做到全體師生都能夠在適合的時間進行體育活動。除了教學課程安排上更為合理以外,為妥善解決節約社會成本,定向開放體育場館的問題,學校可以安排不同系別、不同人群對同一場館的使用。具體而論,在一周中的晚間休息時間,學校可出臺具體使用細則,規定不同的系別或年紀在不同時間對其開放使用,而在非使用時間學生需要申請才能使用體育場館。
(二)優化體育場館的社會使用
盡管體育學院的體育場館是我國社會市政項目中的一環,但其本職工作仍然是以教學教育為主,因此其使用主體應當是體育學院中的師生。而目前我國體育學院存在這樣的現象,在課余時間內體育場館被大量的社會人民群眾所使用,導致師生正常的體育活動無法進行。基于此,體育場館可適度對社會群眾收取一定的入場費用,通過收集資金維持體育場館日常的運營維護以外,可以首先充分保障學校師生對場館的使用。此外,體育院校應當充分注意其社會形象,在體育場館的使用過程中注意廣告宣傳,鼓勵社會群眾對其進行使用的同時,適度繳納一定場館的使用費用。最后,在時間安排上要充分調度學校的實際情況,從師生的使用利益出發,合理規劃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尤其在寒暑假等長期假期的時間中,學校應充分考量部分留校學生的使用情況,才規劃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時間。
(三)做好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
鑒于我國體育學院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為更好解決學校的經營管理問題,應當加強其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除了定期開展理論知識的教學活動以外,應充分鼓勵學校的工作人員走出校門,去社會企業與其他已有成熟體系的院校參觀交流學習,獲取其工作上的寶貴經驗,分析其中的不足之處,更好做好本校的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工作。同時,可在學校積極征收學生志愿者,輔助教師做好經營管理工作,幫助其開展好運營維護的日常任務,共同為學校的體育場館資源合理使用而努力。最后,學校可適度引入社會第三方機構或企業,輔助學校開展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與日常維護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體育場館的使用權與經營權仍然是學校與國家持有的,在引入第三方之時要注意其權力的使用,不得有礙師生與社會群眾的正常使用。
參考文獻:
[1]吳碧紅,施文忠,劉寶亮.普通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證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2).
[2]楊新生.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國內高校體育場館研究現狀評述[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3]孫二娟,鐘秉樞.高校體育場館服務學生感知質量測評指標體系的構建與IPA分析[J].運動,2016,(13).
(作者單位:[1]牟以諾,黑龍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于明巖,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