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是一種時尚便捷的移動通訊軟件,在充分克服其不利影響的基礎上,適當開展微信的教學應用,對于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微信 教育教學 利弊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56-02
微信是騰訊公司近幾年推出的移動免費即時通訊軟件。它依托智能手機、家用電腦等數字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的傳遞實現實時信息交流,是一種功能強大、時尚便捷的新型社交工具。微信一經推出,即憑借其獨特的信息傳播優勢備受社會青睞,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智能通訊軟件,微信在教育教學中亦有著積極的應用價值。
一、微信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一是利用微信即時通訊功能構建學校與家庭共育交流平臺。學校教師與家長通過微信建立聯系,可以方便地交流學生成長教育信息。比如,利用微信好友群,教師可以把學校的管理規定、通知事項、家庭作業以及好書推薦、家教指導和安全教育等信息群發給家長,一些事項還可以作出較為詳細地說明;利用一對一交流方式,教師可以把學生在校表現和學習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家長也能夠把孩子在家表現以及對學校的意見建議反饋到老師那里。這樣就架起了學校與家庭之間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橋梁,對于提高雙方共育共管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利用微信信息收發和文件傳輸功能構建學習資料共享平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有用的學習資料、學習方法和教學信息等內容共享到朋友圈,學生即可方便地閱覽和下載;在一些項目教學課中,教師可以提前把需要準備的材料和注意事項發送到微信平臺,便于學生開展作業,學生在課題研究準備的過程中,相互之間也能夠通過微信進行討論交流和資料共享;此外,教師通過微信經常性地與其他同事分享教育資料和工作心得,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互通有無,對于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利用微信信息交互功能構建互動教學平臺。教師利用微信,可以組織集體授課、小組討論、個別輔導和個人自學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完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夠極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親和力。學生在網絡化虛擬環境中進行互動式討論,既可以鍛煉語言組織和思維判斷能力,也能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課堂教育相比,微信交流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夠提高課下學習效率。比如,當學生獨自在家學習時,就可以通過微信把自己的疑慮困惑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從而得到及時的學習輔導。
四是利用微信信息發布功能構建知識拓展平臺。在平時的教學中,課堂學習的時間畢竟有限,對于一些在課堂上尚未完成或者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了可以把補充信息和配套材料發布到微信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此外,在完成課堂教學和書本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微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發布教學輔導、延伸閱讀和知識拓展等資料信息,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興趣愛好有選擇地學習,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利于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全面素質。
五是利用微信平等交流功能構建師生感情溝通平臺。在微信上,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討論學習,互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交流的話題。師生間通過聊家常、談趣聞以及節日問候等形式,能夠不斷增進彼此的信任和感情。尤其是對于一些較為靦腆的學生,在微信上可以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與老師進行貼心交流,在老師的答疑解惑中得到溫暖和鼓勵。
二、微信在教育教學應用中面臨的問題
一是微信運行依賴智能手機,學生使用手機受限。微信的使用主要依托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具有攜帶方便、娛樂功能強等特點,一些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使用手機,可能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會對智能手機的上網、讀小說、看電影、玩游戲等娛樂功能產生迷戀,進而嚴重分散學習精力。為此,許多地區明確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此外,手機在不同地區普及情況并不均勻,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智能手機的普及率較高,而在一些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中,智能手機則較為少見。
二是微信兼具娛樂功能,監督監管較為困難。微信作為一種開放式的社交工具,教師和家長監管起來比較困難。比如,微信的好友添加方便靈活,一些喜歡聊天的學生可能利用“搖一搖”等方式與陌生人交往,容易接受不良信息,以致上當受騙;在虛擬的微信空間,有些缺乏道德束縛的使用者,可能會散布低級、虛假信息,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三是手機屏幕不利于閱讀,過度使用會損害學生健康。與紙質書籍相比,手機屏幕尺寸小、亮度強。人們在用手機進行閱讀時,眼睛往往離得更近,長時間的手機閱讀容易導致眼睛疲勞、視力下降,不利于學生的視力健康。此外,手機在上網時會產生較強輻射,長時間使用會對未成年人的大腦發育產生一定影響。
三、結論
微信作為一種時尚便捷的即時通訊軟件,其強大的信息交流和在線互動功能能夠為教育教學的開展提供有益途徑,在加強學校與家庭教育溝通、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方式以及加深師生感情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微信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堅持課堂教育為主體的前提下,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學生群體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穿插使用。具體運用中,教師要掌握好尺度,對使用的時機、形式、方法等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協調以及對學生的監督引導,確保取得積極的應用效果。
總之,微信是一種利弊兼備的高技術通訊工具。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家長和學生應正確認識微信的功能作用,既不盲目推崇,也不徹底排斥,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有條件、有選擇地使用微信,在有效組織與監督引導中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家柯.微信對語文課堂的“微”影響[J].試題與研究,2014年7月
[2]馬淑琴.關于中學生使用手機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青年與社會,2011年8月
作者簡介:羅國華(1987-),女,漢族,湖南,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