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門日報社,湖北 荊門 448000)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地市報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用發展、辯證的眼光看,新媒體并不是十全十美,地市報也絕非一無所長。地市報具備的功能性、權威性、原創性等優勢,新媒體無法比擬。因此,即使深受新媒體的劇烈沖擊,地市報生存的土壤依然肥沃。推動地市報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離不開三股力量:產品有魅力、經營有活力、發行有黏力。
推動地市報高質量發展,“內容為王”仍是“當頭炮”。地市報從業人員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堅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深度報道是地市報與新媒體競爭的制勝利器。新媒體由于講究速度,報道上大多淺嘗輒止,限于“就事說事”。地市報要與新媒體拼質而不是競速,要做好新聞策劃,充分挖掘新聞資源,在報道的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要在現有新聞線索有限的情況下,運用發散性思維,做好新聞策劃,“無中生有”,豐富報道內涵。以荊門晚報為例:2018年夏汛過后,晚報記者發現一條街道的某處窨井蓋存在凹陷,發表了一則消息。編委會從中發現線索,要求記者探訪:還有沒有類似的缺陷井蓋?并迅速拓展思路:通過窨井蓋,剖析城市的管理細節問題。結合當前荊門市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背景,荊門晚報啟動了持續一個月的系列報道,不僅號召市民“舉報”缺陷井蓋,還以此為契機,動員市民積極參與“創城”,共同獻力獻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該組報道受到了宣傳部點贊,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在全市范圍內啟動了為窨井蓋“治病”的大行動。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地市報要迅速推動媒體融合盡快由相“加”邁向相“融”,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要辦好微信公眾號、微博、客戶端,建好微信矩陣,同時,利用“兩微一端”,推送記者原創作品,進一步擴大影響力;要從新媒體上獲取相關線索,進一步采訪,做好做深報道;要鍛造融媒型記者,掌握融媒體知識,學會“一次采集、多樣發布”。
圖片是當下更簡潔、更高效的信息載體,相較于音頻、視頻、文字,它更直觀,更節省時間,可以做到“打開即完成”式的強制閱讀。地市報從業人員要人人爭當攝影記者,在平面端,整合圖片信息,形成“文圖并茂”;在自辦新媒體端,通過現場記錄與客觀點評,實現“文思齊發”。2012年起,荊門晚報開始打造“新聞眼”圖片欄目,迄今已近七年。用新聞人的眼睛記錄生活百態,感知人間冷暖,再將它們生成一張張圖片,變成報紙的眼睛,引領民眾看清未來的方向,這便是“新聞眼”創辦的初心。欄目推出后,贏得業內外普遍贊譽,也受到商家青睞。2014年,“新聞眼”榮獲中國晚報新聞獎二等獎。“新聞眼”走紅原因有三:一是視覺上的震撼,每期“新聞眼”都是整版推出,中心大圖點綴小圖,大圖是整個版面的靈魂,極具視覺沖擊力。二是采編融合,“新聞眼”采編合一,從前期采訪拍攝到后期寫稿編輯,都由一人獨立完成,記者既懂攝影,又會編輯,知道如何用一組攝影作品來講述一個完整的平民故事,知道在細節中如何完善一個主題,知道用什么樣的文字去表達圖片的意境。三是“新聞眼”的廣度、深度和溫度讓人高看一眼。
經營創收,是地市報的生存之本。在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的同時,地市報也要不斷創新經營模式,追求經濟效益的高質量增長。
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用人與分配激勵機制,是充分釋放經營創收能量的關鍵所在。以荊門晚報為例——2016年以來,該報開始實施“扁平化管理、事業部構建”模式,保持了經營創收的平穩。針對核心客戶,精準成立地產、商貿、金融、教育、健康等事業部,對事業部主任充分放權,用好考核杠桿,實行“員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增能減”,2017年底對兩名事業部主任進行調整,三名事業部員工進行待崗,讓付出者與收獲成正比,讓無為者得不到更多薪酬。
在抓好報紙核心客戶、做好紙媒廣告的基礎上,實行“多種經營、多腿走路”。一是增加發布路徑,將廣告業主的發布渠道,由傳統紙媒增至新媒體。以荊門晚報為例,2015年以來,該報公眾微信貼片廣告等,以20%的速度,保持遞增態勢;同時,借助技術優勢,以智慧城市建設、政務信息公開等為契機,承接政府、企業公眾微信托管及輿情監測與分析業務,截至目前,荊門晚報新媒體技術團隊負責運營的公眾微信號超過20個,可實現創收超過100萬元。二是策劃對接活動。地市報要通過直面市場、接軌市場、服務市場,發揮資源整合優勢,以活動為抓手,實現精準服務,促進經營創收。2015年以來,荊門晚報先后承辦中國菊花展·美食節活動、武網城俱賽、大型現代花鼓戲《鄉月照人還》公益首演新聞發布會等,取得了圓滿成功,不僅換來了用戶的高度認可和肯定,也使不少單位找上門談合作。“荊門晚報舉辦的活動”,不僅成為了一個品牌,收入也彌補了部分資源剛性下滑的缺口,且利潤不斷增長。
地市報本為一家人,遇到外界壓力時,更應同聲相應、為同行發聲,提供溫暖和支持。近年來,荊門晚報聯合長江日報、武漢晚報、十堰晚報、三峽商報、三峽晚報、襄陽晚報等媒體,開展了多次跨區域協作:聯辦“榜樣湖北·XX力量”(注:XX指各地市名稱)評選,在同一品牌旗幟下,各展身手,其中,三峽商報在此次評選中創收近百萬元;組織“全省媒體看愛飛客”活動,邀請各地市報同步造勢;為各兄弟媒體組織的車展、旅游活動等刊發稿件、硬廣,跨區域引流,實現資源分享,攜手共贏和多贏。
地市報“內容為王”與“發行是報紙的生命線”,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吸引人的內容,報紙就發行不出去;反之,發行渠道不通暢,送到讀者手中的時間太遲,有好的內容也無濟于事。解決好發行的問題,就是夯實地市報業發展的基石。
荊門晚報一直視發行為生命線,對發行公司“高看一眼”,在政策傾斜上“厚愛一分”;記者編輯與發行人員良性互動,在新聞賣點上一起探討,在客戶服務上同頻共振;編輯部與發行公司共同攜手,探索活動發行新模式,在車展、記者進社區、老年俱樂部、小記者看世界等活動中,以“現場訂報有獎”等新增報紙訂戶,收到良好的綜合效果。
近幾年,荊門晚報利用品牌優勢,聯系商家免費為讀者贈送體檢卡、洗車卡、購物優惠券等,提高發行含金量;充分發揮“讀者俱樂部”功用,開展優惠旅游、健康講座、財富論壇等,不僅黏合服務讀者,穩定了讀者群體,而且還擴大了報紙影響,起到了為商家引流的作用,促進了合作商家廣告投放。
在報社之外,存在著眾多通達用戶的各類渠道,如果能實現合作共贏,就可以豐富報紙發行手段,為報紙發行提供新的支撐。近年來,荊門晚報通過各種渠道,想方設法為發行找增量、擴影響。
第一,與政府相關部門攜手,開展“文化扶貧”,為受助對象免費贈閱。
第二,與商家聯手,向商家指定區域,如高速公路出入口號、醫院、銀行大廳、的士等公共空間發放。
第三,著力開發青少年市場,以小記者為抓手,撬動發行。一項項合作,豐富了報紙發行渠道,優化了報紙發行結構。荊門晚報僅通過《教育周刊·小記者》平臺,招募近2000名小記者,每年穩定報紙訂戶2000多戶。
地市報要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不斷推進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載體、渠道、機制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