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俐
摘 要:科學社會主義平等思想以唯物史觀為依據,強調人類社會實現平等的客觀性;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平等實踐的經驗教訓是由于建立平均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而導致人們共同的貧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的重要特征是試圖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實現共同富裕的平等目標。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平等;生產力;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015-04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而且它以唯物史觀為依據,斷言人類社會實現平等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為了早日實現平等,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單方面改變生產關系,結果是所建立的平均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導致人們共同的貧窮。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果斷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圖通過市場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平等目標。
一、科學社會主義平等思想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平等。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性是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因此,平等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當然,平等是一個古老的觀念,并非社會主義首創。恩格斯曾指出,平等的觀念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v觀人類平等思想史,在古希臘羅馬平等思想、基督教平等思想、近代資產階級平等思想基礎上,社會主義平等思想又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平等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平等思想兩個階段??茖W社會主義平等思想既繼承了人類平等思想史上的優秀成果,又是人類平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第一次使人類平等思想成為科學的理論。它以唯物史觀為依據,強調人類實現平等的客觀性,認為只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制度的不斷進步,社會關系才能逐漸趨向平等,因此斷言人類社會只有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
科學社會主義平等思想大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現平等的主客體條件。科學社會主義平等思想認為,人類社會實現平等需要具備主客體條件。所謂的客體條件或者說客觀條件是建立公有制,以實現人們經濟地位的平等;主體條件或者說主觀條件是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實現人們社會地位的平等。私有制是人類社會諸多罪惡的根源,也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在資產階級社會,盡管統治者標榜包括自由和平等的人權已經實現,但整個社會的本質特征卻是兩極分化,人們的貧富非常懸殊,其根本原因就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即生產資料不歸社會所有,而是歸資本家個人所有。一旦私人占有了生產資料,追求私利的沖動促使資本家購買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的勞動力,使得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資本家通過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按照價值法則的表面上的平等交換,取得了合法剝削雇傭勞動者的權利,也就是取得了無償占有雇傭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的權利。當雇傭勞動者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時候,社會財富就被少數人所擁有,就出現了一邊是窮奢極欲的有產者階級而另一邊是窮困潦倒的無產者階級這樣的不平等的社會局面。兩極分化是資產階級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社會主義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人們經濟地位平等的條件。那么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第一步就是通過剝奪剝奪者使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恩格斯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盵1]因此,建立公有制使得人剝削人的經濟基礎被消滅了。由于人們平等地占有社會生產資料,也就有可能通過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社會)進而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社會),平等地取得對消費資料的消費權。所以說公有制是人們實現平等的客體條件。但是,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還只是人類社會實現平等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根據唯物史觀,勞動力決定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核心),勞動能力等同的勞動者之間才能形成平等的社會關系。因此,如果還沒有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或者說還沒有普遍提高人們的勞動力水平,人與人之間的勞動能力還存在著差別,那么社會主義社會就只能實現按勞分配原則,而馬克思恩格斯一再強調按勞分配原則還體現著資產階級的權利。馬克思曾經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個體現事實平等的分配原則設定了三個基本條件:一是人們不再奴隸般地服從社會分工,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了;二是勞動已經不僅是謀生手段,而且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三是隨著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人們共有的集體財富已經非常巨大。而這三個基本條件都與人的全面發展有關:只有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分工才能消失,勞動才能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自由勞動,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才能充分涌流。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們的勞動能力得到了普遍發展,而人與人之間勞動能力的趨同不但實現了人們社會地位的平等,也為分配原則從按勞分配過渡到按需分配創造了主體條件。因為人們對按需分配的擔心(即不同等的勞動卻有著同等的消費權會引發效率與公平的矛盾)不復存在,這時按勞分配本質上也就與按需分配相一致了。當人類社會從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過渡到實行按需分配原則的時候,也就從形式平等階段過渡到了事實平等的階段。所以說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們實現平等的主體條件。
第二,經濟平等與政治平等的關系。科學社會主義平等思想認為,人類社會只有首先實現了人們的經濟平等,才能真正實現人們的政治平等。恩格斯曾指出,平等不僅僅在國家領域中實行,還應當在經濟領域中實行,而且,前者的平等是表面的,后者的平等才是實際的。近代以來,資產階級革命通過對人權的首倡,以民主自由為口號,推翻了封建的等級制度,使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為資產階級社會最重要的政治觀念,也是體現其政治平等的最耀眼的旗幟。但是,恩格斯深刻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資產階級的平等,不但繼續存在著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游手好閑的富人和從事勞動的窮人之間的普遍對立,而且勞動群眾的貧窮和困苦成了社會的生存條件,因此資產階級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那么平等的要求就不能僅限于政治權利方面,也應當擴大到個人的社會地位方面,不僅要消滅階級特權,還要消滅階級差別本身。列寧也曾指出:“但是,民主僅僅意味著形式上的平等?!盵2]也就是說,由于在資產階級社會,少數人占有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而大多數人卻一無所有,只能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那么資產階級社會仍然是一個貧富不等的社會。而貧富不均的社會,絕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以,以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經濟平等的政治平等,一定是形式上的平等,或者說虛偽的平等。因此社會主義革命首先要進行經濟革命,把生產資料收歸社會所有,建立公有制,消滅階級,在人們經濟平等的基礎上再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而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質上已不同于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會主義法律保護的是所有人的共同財產,是為了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資產階級法律所保護的是一部分人的私人財產,那么,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政治平等才是真正實現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政治平等。
第三,自由與平等的關系??茖W社會主義平等思想認為,自由是平等的內容,平等是自由的形式。以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平等本質上體現的是實現了全面發展的個體所擁有的選擇自由,或者說,人們的活動范圍不再有特殊的被動的限定,人們已經擁有了根據自己的志趣選擇勞動部門的自由,已經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的理想。也就是說,如果人們的勞動能力得到了普遍發展,不但能夠實現人們社會地位的平等,即所有人都有能力進入平等關系的范圍,也能夠實現人的自由。那么,所謂自由是平等的內容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建立在由于獲得了全面發展而每個人已經突破了社會分工的限制,能夠自由選擇符合自己意愿的勞動方式和勞動部門;而所謂平等是自由的形式是指勞動能力已經趨近的社會成員通過根據志趣從一個勞動部門任意轉到另一個勞動部門的方式來展現一個理想社會的自由本質。
二、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平等實踐
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史,本質上就是一部追求平等的歷史。由于急于建成社會主義,就不斷單方面改變生產關系的現狀,結果是建立在生產力沒有長足發展基礎上的平等,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普遍貧窮也只能是形式平等。今天,隨著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的傾倒,總結社會主義平等實踐的經驗教訓就成為社會主義者的緊迫任務。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的平等實踐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特征。
第一,在用既定的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卻試圖不斷單方面提高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由于社會主義革命不是首先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而是勝利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那么社會主義國家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特點:一是以既定的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二是開展工業化運動。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主要包括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其依據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結論。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制度基礎,或者說生產關系基礎。列寧曾指出,公有制建立后,由無產階級和它所領導的農民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實行最嚴格的普遍的計算和監督,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也是社會主義勝利的保障,而且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同時,由列寧開啟的工業化運動成為后來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標志。列寧甚至指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工業化運動確實創造了把小農經濟基礎變成大工業經濟基礎的條件,而且創造了實施社會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條件,即在全國范圍內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由于急于建成社會主義,急于從按勞分配過渡到按需分配,在生產力水平短時期內難以有較快提升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就不斷提高生產關系的水平,開始違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到中國的“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體現的都是人們期待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強烈愿望。隨著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那么,現實的生產關系就不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與資本主義國家幾十年的冷戰與較量,社會主義陣營遭遇了重大挫折。這樣,不但平等理想沒有實現,而且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跌入了低谷。
第二,既實行按勞分配,又不安于按勞分配,期待早日實行按需分配,最終卻建立了平均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盡管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社會主義者都知道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分配制度進行過明確的論述,即這個階段的分配原則只能是按勞分配,但在實踐中他們卻時刻想突破按勞分配制度,早日建立體現共產主義基本原則的按需分配制度。列寧在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時候,就主張當把工廠收歸國有后,全體居民要加入消費合作社(這種合作社同時又是產品銷售合作社),并且由國家壟斷糧食和其他必需品的貿易,蘇維埃政府因此頒布了消費合作社的法令,而且一度讓社會成員免費使用水、電、氣等消費品。這種試圖把社會成員的消費全部由政府包下來的政策,體現的是消滅商品與貨幣、人們平等消費的基本精神。而且,列寧還曾高度評價了星期六共產主義義務勞動,稱之為共產主義的開端。斯大林所建立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其分配制度的基本精神類似于列寧的觀點,甚至比列寧走得更遠。斯大林盡管提出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但他的重點不在“按勞分配”,而在于“各盡所能”,因為以他的觀點,只要人們都盡其所能地勞動了,就可以平均地消費生活必需品了。因此斯大林與列寧一樣,都在試圖淡化按勞分配,其“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類似于“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含義。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平等理想就充分體現在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1958年開始他就一再強調按勞分配仍然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法權,因此要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縮小工資的等級差別,最好以供給制替代具有等級的工資體系。而人民公社所倡導的“共同勞動、平均消費”,才是社會主義。沿著這個思路,中國在較長一個時期內,不論是城市政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還是農村公社的農民,其收入都保持在很低且大體一致的水平上,而且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往往高于腦力勞動者的收入。社會主義國家的平等實踐證明,低水平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根本不可能建立理想中的按需分配制度,而所建立的平均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不但不可能實現平等,而且也不能有效調動起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長期緩慢發展,而且普遍的貧窮又導致社會主義國家的大部分傾倒。
第三,長期的意識形態教育,人們接受了共同的貧窮就是社會主義平等的觀念。社會主義國家的平等追求曾經深入人心,人們都痛恨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分化,而自豪于社會主義的平等理想。但由于長期的強大的意識形態的教育,盡管普遍的貧窮只能導致形式上的平等,人們卻不再反思這種所謂的“平等”的價值與意義,反而逐漸接受了共同的貧窮就是社會主義平等的觀念。而這種強大的觀念慣性,又阻礙了人們對現實社會制度與體制的深刻思考,直到蘇聯東歐發生了巨變,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鄧小平所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的歷史意義,才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價值,才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實現共同富裕。這就又回歸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那么,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上寫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那么,它既不完全相同于經典社會主義所確定的實踐標準,也不完全相同于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道路,表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試圖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共同富裕。實踐證明,通過計劃經濟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只能導致共同貧窮,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選擇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再是計劃經濟,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鄧小平的觀點,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的最佳途徑就是放棄計劃經濟而選擇市場經濟。馬克思恩格斯曾否定以商品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方式,因為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既造成了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無政府狀態,也造成了有財產者和無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以及社會的嚴重的兩極分化。這也是一般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階段所產生的必然的社會結局。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避免社會的兩極分化,這是因為它有個特點:通過其競爭機制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促劣變優,借助于公有制的制度優勢以普遍提高人們的勞動能力,進而形成人們平等的勞動能力與社會地位。而且,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創造著人們勞動能力普遍發展的社會條件的同時,新科技革命正在創造著人們勞動能力普遍發展的物質條件。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現在正在經歷著信息革命。在新科技革命時代,隨著人類腦力的增強,人們的勞動方式從以體力勞動為主逐漸轉變為以腦力勞動為主,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成為最重要的經濟發展方式,而知識或信息這種特殊的產品具有天然的共產主義性質,已不同于傳統的物質生產資料和商品。知識的生產更易于社會化,而知識的享有也更易于均等化。因此,建立在知識經濟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更易于普遍提高人們的勞動能力。隨著人們的能力的趨同,最終按勞分配也就能夠等同于按需分配,最終建立社會主義者所夢寐以求的體現事實平等的分配制度。當然,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平等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然勞動力決定勞動關系和社會關系,那么隨著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們勞動能力的普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就具備了實現的條件。
第二,試圖通過平等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實踐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平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新科技革命時代,盡管資本主義社會也很重視對勞動者的教育,但其教育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因此其教育具有被動性,也是不可能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辦教育的優勢在于,由于實行公有制,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屬于全體社會成員,那么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為了全體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就有條件實現平等教育,最終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當然,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認為教育是非生產活動,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社會主義國家在新科技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錯失了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我們要把教育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動用一切社會力量辦好社會主義教育,辦好小學、中學、大學,而且力爭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成為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習近平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盵3]因此平等教育不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也是社會主義最終將戰勝資本主義的關鍵所在。
第三,試圖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建設方向。平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傳統意識形態所堅持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延續。社會主義的初心是解放全人類,是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美好社會。因此,社會主義主張消滅私有制,社會財富歸社會所有,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標,就體現了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的價值取向。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向,就要大力宣傳集體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要在青年人中樹立為全人類平等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因此,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要認真思考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這些重大問題。既然“革命理想高于天”,那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要時刻牢記社會主義的平等理想,永遠不忘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信念,努力建成改革開放成果惠及每個人的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2]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