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
[摘要]區域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往往需要采取區域經濟政策進行干預。區域經濟政策理論基礎是地域分工理論、區域發展階段理論和非均衡協調發展理論。以這三大理論基礎為重點,論文對國內外區域經濟政策的實踐探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區域經濟政策 理論基礎 實踐探索
一、區域經濟政策相關概念
(一)區域經濟政策界定的研究成果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區域經濟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區域經濟政策內涵進行了界定,但是這些界定仍存在爭議。國外的研究多側重于干預主義的思想,強調政府干預的作用或區域政策的工具屬性,整體上較為貼切地揭示了區域經濟政策的內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夠綜合、完善。我國學者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區域經濟政策進行了不同視角的界定,并隨著相關區域政策的實踐不斷得到完善。但是較早期的部分定義存在明顯問題:第一,未能說明區域政策的工具屬性;第二,籠統地將地方政府視為區域政策主體不完全正確。
(二)區域經濟政策的定義
梳理既有區域經濟政策的界定,本文參考和借鑒這些研究成果,對區域經濟政策作出如下定義:區域經濟政策是指中央政府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遲滯、衰退地區等特定問題區域,以區域協調發展、轉型升級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為重要推進方向,以實現區域經濟運行的高效性以及與區域格局相協調為目標,而運用的一系列干預性政策工具及相關措施。
該定義包括以下三個重點:(1)作用對象為特定問題區域;(2)以實現區域布局與效率優化為最終目標;(3)是一系列政策工具及措施的集合。
二、區域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區域經濟政策理論具有典型的干預主義色彩,是政府對區域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足進行糾正的干預工具。因此,對區域經濟政策的必要性進行研究考量是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的重要出發點。
(一)區域經濟干預主義的合理性
干預主義者認為,企業間企業家不能對所有可能的區位進行科學分析,市場機制也依賴于一個試錯過程,而且自由主義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發展不協調與外部性等問題。而干預主義者認為,通過干預政策可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足進行彌補。第一,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影響經濟紅豆的區域布局,解決自由市場所造成的區域發展不平衡與不平等問題,以及對區域“市場失靈”現象進行及時干預與糾正。
(二)區域經濟運行的負外部性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經濟主體(廠商或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支付或得到相應補償,就出現了外部性。經濟主體具備自主權益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產生外部性的前提。對于區域發展而言,各區域擁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利益訴求,并且相對獨立,那么在追求區域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區域之間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外部性。區域經濟活動外部性是區域主體的經濟活動所導致的對其他區域而言或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三)區域經濟運行的非協調性
區域間企業競爭往往是在不完全的市場中進行的,區際要素流動和摩擦成本是客觀存在的,這樣就會導致各區域利益主體在要素流動中獲得利益不同,從而產生區際要素流動的非均衡問題。區域間由于發展條件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發展效果,發達區域憑借既有發展基礎,會通過其優勢條件更好、較快地實現發展,而落后區域在發達區域的擴散效應下會得到提升,而在極化作用下其發展較為遲滯,這樣就會導致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三、區域經濟政策理論基礎
根據區域經濟運行中所遇到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地找出相關經濟政策進行解決。因此,要根據區域經濟政策理論對區域政策進行理論指引。區域經濟政策的三大理論基礎是:地域分工理論、區域發展階段理論和非均衡協調發展理論(理論基礎內容見表1)。三大理論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從不同方面奠定了區域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表l區域經濟政策理論基礎內容
四、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的實踐探索
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的發展與實踐探索密不可分,政策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實踐又反過來豐富政策理論。結合國內外區域經濟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區域經濟政策的實踐意義及其豐富與完善路徑。
(一)國外實踐探索
國外的區域經濟政策實踐探索較早,區域經濟理論也隨實踐進行了不斷的補充與完善。下面重點對英國、美國的實踐探索進行介紹與分析。
1.英國的實踐探索
英國是最早實施區域政策干預經濟在空間上失衡的國家。英國的區域經濟政策有以下特點:第一,以縮小區域就業差異為其區域政策的主要目標;第二,區域政策斷續出現,受政黨政治的影響較大;第三,區域政策以行政和財政手段實施為主。英國早期的區域政策實施效果不夠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區域政策目標過于單一,過于強調區域均衡和減少失業率的空間差異;第二,過份強調對工業企業區位的干預,忽視了市場的基礎作用;第三,忽視對落后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過多依賴于對其資金項目傾斜和援助,使得發展不具持續性。
2.美國的實踐探索
美國作為崇尚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體系國家,但其區域經濟政策帶有較強的干預主義色彩。美國的區域政策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主要目標是促進落后地區的自我發展,引導落后地區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地區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第二,強調對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及基礎工程建設投資,為地區開發打下良好基礎;第三,區域政策以簡潔的財政手段為主。
(二)國內實踐探索
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可以將國內區域經濟政策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均衡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非均衡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非均衡協調發展階段。
1.均衡發展階段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采取的是區域均衡發展戰略,這一時期的發展戰略與我國的政治引導有密切關系。這一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過早地提出和實施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建國初,國民經濟面臨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發展經濟,而不是縮小空間差異,這與西方發達國家采取均衡發展戰略有明顯不同,西方國家在國民經濟達到足夠高的程度時才開始實施均衡發展戰略。區域均衡發展的目的不是消除貧困,而為重工業及國防安全目的服務。“三線”建設將區域均衡發展推向極端,嚴重忽視了經濟效益,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經過20多年均衡發展模式的發展,我國東西部差距依然在擴大。
2.非均衡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確立了新的發展戰略,一直到90年代后期,區域經濟發展都處于非均衡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區位條件優越、經濟效率高的沿海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非均衡發展戰略下,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也得到較快提升,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但是,經過十多年的非均衡發展,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也越來越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日趨嚴峻。
3.非均衡協調發展階段
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為了減小區域發展差距,我國開始實施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我國依次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地區優先發展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對各大區域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推進各大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發展的差距,同時我國的綜合實力也得到了較大提升。
(三)實踐探索經驗啟示
區域經濟政策要重點識別出區域問題,對區域所處的階段、發展問題、發展環境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對問題區域實施有針對性的區域經濟政策。我國的區域經濟政策應該立足區域發展基本現實,以實現區域健康發展為目標,對特定區域實施相應針對性目標。我國當下正在推進的城市群發展戰略、精準扶貧戰略都是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的正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