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娜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對美術知識的單純傳授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無形中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以美術情感教育為切入點,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正實現美術知識與情感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階段,小學美術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情感教育,就很難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學習興趣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采取積極措施,不斷提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情感能力;情感教育;美術;培養
隨著未來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競爭的加劇,未來人才除具備良好的智力、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但是,許多教師及家長卻忽視幼兒情感方面的培養。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智慧的發展,德性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像陽光,如雨露,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學美術教育工作中,大多以美術技法作為基本手段,忽略了情感能力的培養。因此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的研究成為必要。
小學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豐富的情感、人文意識、審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美術國家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規定: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培養是美術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終指向,而美術作品作為承載情感的重要載體之一,具有傳遞思想和情感的功能。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借助美術作品表達情感的能力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傳統的美術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內容主要圍繞愛祖國愛人民、理想教育等展開,常常忽略了對“個體生命”的關注,使得美術作為人文學科卻弱化其人文屬性。長此以往,不僅阻礙了學生對情感的全面認識,還使學生對美術課逐漸失去了興趣,美術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多元的,特別是對情感主題的選擇,應該以全新的視角,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將情感主題內容從愛黨、愛國、愛人民中進一步拓展。比如,表達對生命的珍愛、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環境的親近與愛護、對責任和社會公正的尊重與熱愛、對世界和平的熱愛等,教師通過積累相關素材、資料,將這些充滿人文氣息的內容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去,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豐富起來,也使學生得以完整地認識情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創做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學習的方法,予以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使教學活動能夠順利而有效地開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中的主導作用,充分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潛力,保證學生主動積極自覺的進行創作學習活動。構建師與生共同合作學習,生與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創造合作學習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合作的成功,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教師要充分通過對于藝術品欣賞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啟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讓他們從欣賞到實踐到評述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使他們手工制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能獨立充分的完成。
教材內容選擇和安排上注意娛樂性,教材內容是學生創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拓寬原教材主要形式臨摹的內涵,使臨摹教材內容由刻板機械模仿而轉化為有變化、有生氣的創作。講解、示范注意形象性,趣味性美術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講解、示范,運用這些方法時,必須注意趣味性、形象性。為學生作畫創設氣氛:課堂上作畫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和諧優美的創作氣氛能使學生進入創造佳境。知情結合,情意交替,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知情結合。即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作畫知識技,能與激發其繪畫愿望相結合,如每節課5分鐘的簡單畫練習,引導學生在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變化各種小動物的頭像,變化種種表情等,從動物擴展到人物的表情變化。所謂情意交替,指把憑借興趣作畫和意志努力作畫過程相交替,在教學形式上,讓學生參與,當小老師,或者改變一下一成不變的師生關系,學生在新穎的課堂教學形式中積極性得以提高,并產生競爭意識。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繪畫,努力畫好。一定程度,再調節興趣,使小朋友始終保持濃厚的作畫興趣。尊重學生,人們對尊重的需要有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兩個方面,自尊包括對獲取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承認、接收、關心和賞識等。
“一切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是培養學生會做人、會學習、會生活的能力的目標。在他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思維方式和情感能力的價值觀導向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