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蘭
摘 要:新課改實施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為預習作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式,應該提倡。但中低年級學生和預習初期的學生,閱讀能力有限,并沒有掌握良好的預習方法,因此,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提綱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教學;學習提綱;利與弊
學習提綱的本質就是引導激發學生主動獨立地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等方面原因,他們的學習更需要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學會預習、學會學習。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師生之間的這條繩索——制定學習提綱。既能引導學生,又可避免傳統缺乏獨立思考地“引導”就是學習提綱。但是不光靠學習提綱的“引導”,只有合理的“運用”學習提綱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率。
一、教師為學生制定學習提綱的弊端
(一)具有單調性
教師單方面設計學習提綱,學習提綱上的問題都是教師預設和生成,忽視學生學習需要和學生問題生成,長期下去,與學生成長需要越走越遠。學生長期使用這種教師單方面設計的學習提綱,學習被動的學生形成依賴;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生便感到機械和單調。
(二)具有封閉性
教師設計學習提綱往往依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來設計模塊,有的教師形成固定模塊,如“課前檢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堂訓練”“課后作業”等。時間一長,便形成相對固定的流程模式,于是,這種課堂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為了體現要素,為了完成教學流程,學生沒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沒有充分的思考討論,沒有充分的合作探究。
(三)具有局限性
由教師設計的封閉學習提綱、由教師主導的封閉課堂,在這種新的封閉系統中,教師將每天抓緊時間來設計學習提綱。在課堂上,學生在這種新型封閉系統中學習,學習又成為一種新的被動學習,學生學習方式在教師指導下又進入一個新的靜態階段。
(四)難以保證預習環節,學生的主體性未能體現
預習環節是使用學習提綱的基本環節,它不僅涉及到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否養成、自學能力能否提高,還直接影響課堂展示能否順利進行。如果學生的預習時間不夠充分,預習方式未能落實,那么課堂展示就會流于形式,或上成習題課,或上成學生的對答案課,或上成教師的展示課,學生的主體作用無法發揮。
二、教師為學生制定學習提綱的優勢
(一)引導學習內容
余文森教授曾說:“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到了第二階段是基本上依靠老師的階段。”換個說法就是學生在第一階段已經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一些學習的規律,但是還不能夠通過自學從整體上去把握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習提綱這時候就體現了它的價值。學習提綱聯結著這節課的脈絡,通過學習提綱的引導,學生就會順著這一脈絡,緊扣知識的重點、難點去分析,去思考。慢慢地學生通過自讀教材,就大體知道要學什么,哪些是重要的和要去解決的。漸漸地他們也就知道自己該預習一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為今后真正的獨立自主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制定的學習提綱的引導下,學生不僅需要自學掌握重要的知識,更需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這將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制定的學習提綱在自主學習過程初期只是起著“扶手”的作用,學生最終的目標是拜托它進行獨立學習。所以在設計學習提綱的時候應更多地思考,要設計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有效的探究。但在問題設計上我們應該把握到什么度呢?新課程的標準告訴我們無論何種學習方式它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例: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已經滲透了許多學習方法,如聯系上下文、抓關鍵詞、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時代背景、抓住人物語言、動作來體會心理等等方法,那么在自學過程中,就要求學生用上這些已學的方法去品讀、理解、體會文章精髓。
(三)誘導問題意識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學習的開始,有疑問才會有探索。我們的自主學習提倡學生在先學的同時,培養敢疑敢問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敢于挑戰課本知識,通過疑點燃起他們思維的火花,讓學生養成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制定學習提綱通常是在課前預習中學生獨立完成的,它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起到了架起課前自學和課堂學習中的橋梁作用。學生通過制定學習提綱的引導,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疑難問題,并帶著自己的問題到課堂上與大家交流,尋求解決。因此,我們如果在本課提綱最后加上:你還有什么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個體的學習目標更明確,求知也更主動了,有利于他們對新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突出目標和重難點
傳統教案中,教學目標、重難點只有教師本人知曉,個別教師也只是課前給學生說說而已,學生的印象不夠深刻。而在學習提綱上,學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且內容一目了然,學生學習時可以隨時回顧目標,這樣學習的指向性就會更加明晰。在實施學習提綱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達到學習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演員而是導演,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學生去展示,教師只起到點撥的作用。教師應把“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和學生的自學能力上,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開拓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樣,課堂就不再是教師“滿堂灌”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交流、教學相長、教學合一的課堂。
三、結語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在摸索中鼓足前行的勇氣,踏實肯干,不斷創新。我堅信,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們一定會在課改的道路上看到更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