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紫 黃玲玲
【摘要】促進就業是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本文利用我國2007—2014年的省級面板數據研究財政服務性支出對就業影響,結果發現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發展對就業都具有顯著正作用,而科教文衛對就業影響不顯著。這反映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和支出結構沒有達到最優水平。
【關鍵詞】就業;財政服務性支出;支出結構
一、前言與文獻綜述
失業是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之一。經典經濟學理論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都證明,市場經濟是存在缺陷的,充分就業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失業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政府干預。財政政策是政府干預經濟、解決失業問題的最有力的工具,但隨著我國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就業問題較為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城市困難群體難就業、農村隱性失業等問題并存,投資性支出的隱患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投資邊際效率遞減,基礎設施投資導致產能過剩等。因此在當前如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就業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較多,但并沒有取得公認的結論。Pianta & Vivarelli(2001)發現在意大利,企業的創新活動對于就業具有正效應,但是在部門內部,創新在短時期內會減少就業量。蔡昉(2009)認為通過教育深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和延伸中國產業的競爭優勢,通過養老保障制度創造新的儲蓄源泉,以及通過勞動力市場制度安排,擴大人口老齡化時期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存量。張銘洪、盧曉軍和張志遠(2016)認為無論家庭進行消費的風險厭惡系數a是怎樣的,科教文衛支出和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對就業的影響符號必然相反。
但上述研究都忽略了經濟和人口的影響因素,而這兩項對就業量存在明顯影響,尤其是經濟周期往往導致就業周期性。因此,本文考慮了經濟和人口使得模型更加合理。
二、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就業量作為被解釋變量,財政服務性支出和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解釋變量。就業量(LABOR)由各地區個體就業人數衡量:財政服務性支出以科教文衛支出(SECH)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SSE)度量,SECH是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一般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的加和。經濟發展水平(GDP)是由各地區經濟生產總值來衡量。本文采取隨機效用模型進行研究,模型如下:
注:括號內為各參數的t統計量,*、**、***分別表示10%,1%,0.1%的顯著性水平。
從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和經濟GDP的系數估計值均顯著為正。而科教文衛支出對就業的影響在當期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科教文衛支出具有滯后效用,其次,我國科教文衛支出規模小,短期內無法顯示對就業的促進作用。第三,由于目前我國科教文衛支出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比如教育中的不匹配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與公司行業需求脫節,是大學就業難的一大因素:同時雖然醫療支出每年遞增,但是依舊十分欠缺,群眾醫療負擔重,醫療支出人均水平差別比較大,等等。這些情況都嚴重制約著科教文衛支出真實作用的發揮,尤其是近些年來經濟新常態的出現,經濟現狀,就業狀況普遍壓力大。但是有理由相信這只是短期影響,在長期來看,科教文衛支出必然會對勞動整體素質的提高,就業規模的擴大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平涛男l支出和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對就業的影響符號剛好相反,符合張銘洪、盧曉軍還有張志遠的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就業影響的理論研究,假設預算平衡和一次性財政稅收,令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為g1,科教文衛支出為g2,則g1+g2=T,當g1偏離最優結構,g2也必然偏離最優結構,并且兩者偏離的方向必然相反。因此,也可以得知我國目前的科教文衛支出和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所占比重仍低于最優支出結構。
此外,人口對就業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人口越多的省份就業總量越高,這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然而人口對就業率的影響并不隨人口的增加而增加,這就需要政府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將人口大省變為人才強省。
為了研究結果的穩健型,本文還采取了固定效用模型和混合效用模型分別進行回歸,結果與上述結論一致。
三、結論
在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財政政策本質上只是作為熨平經濟波動的手段,它可以在經濟不景氣、就業不振時,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長期存在的就業問題。要真正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需要更多依靠“勞動密集型”行業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即加大財政服務性支出。同時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尚未達到最優支出水平,應適當降低政府投資性支出比重,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就業質量的提升,保證就業的長期性和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