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明
【摘要】在當前國家希望推進大幅度的司法改革而具體制度設計又保守的矛盾背景下,從法律解釋這一法律方法入手深化法院司法改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運用法律解釋深化法院司法改革是遵循司法規律的必然要求。運用法律解釋深化法院司法改革是有利于法官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運用法律解釋深化法院改革是有利于促進司法職業化,避免行政化,脫離地方化。運用法律解釋深化法院改革可以化解民意審判和司法審判的矛盾,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要充分發揮法律解釋在法院改革中的作用,首先是要賦予法官在個案中的法律解釋權和制定法律解釋的相關規則,同時要配套一系列的制度對法官運用法律解釋審判案件進行監督。
【關鍵詞】法律解釋;司法改革;人民法院;改革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確立了通過個案公正實現公正高效和權威的司法體系的司法改革方向,為實現個案公正離不開法律的適用,而法律的適用更是離不開法律解釋。在適用每一個法律規則或原則于具體案件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因此要實現個案公正,正確運用法律解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關于法律解釋的研究,存在著理論化傾向,缺乏實用性研究,甚至幾乎沒有關注它運行的制度環境,出現了方法和制度的割裂。可見我國學界對法律解釋的研究還沒有深入到司法實踐中,在促進實現個案公正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前我國法院司法改革主要是由上而下推進,意圖構建合理的司法體制,在進入2015年新的改革階段以來,司法行政化、司法腐敗、司法恣意等并未得到良好改善,改革進入瓶頸。從宏觀人手,從體制設計上進行司法改革是改革司法體制的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但在目前改革進入瓶頸時期,因此換個角度,從微觀層面即法律解釋這一法學方法角度出發,將法律解釋和司法制度連接起來,運用法律解釋這一法律方法深化法院改革。即本文從問題意識、方法論領域、影響和適用等四個方面開展研究,在當前法院司法改革的背景下,通過闡釋法學解釋的基本原理,意在論證法學解釋在我國當前法院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構建法律解釋規則和建立監督機制以配套該改革的實施。
一、問題意識:中國當前法院司法改革的現狀
2014年到2015年,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整體上屬于方案的制定和出臺以及試點的推行。十八大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對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之后陸續出臺司法改革的具體方案。2014年7月,根據三中全會《決定》和《框架意見》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下稱《四五綱要》),進一步深化司法改革。
上述改革方案,明確了現階段中國法制建設的總目標、大方向和改革路線,例如《框架意見》中明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和到“2018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的未來法院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改革任務。但改革中很多方案是在加強管制。單就法院改革方面來說,這仍是一些過渡性方案,并沒有邁出關鍵的一步:如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四五綱要》側重于審判權運行機制與人事制度的改革,提出要完善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卻回避了法院改革是法院獨立還是法官獨立,司法能動還是司法克制等基本問題。
在我國當前立法尚待完善,法律規范抽象難操作,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背景下,應當賦予個案中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但當前只有最高法院擁有法律解釋權,法官在個案中并無解釋法律的權力。這樣的制度設計造成法官權衡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方式被剝奪。
二、方法論領域:法律解釋原理
法律解釋是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法官用來處理問題解決糾紛的一種法律方法,要理解法律解釋,諸多學者對法律解釋方法的分類和內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不同的甚至可能產生相互矛盾的解釋結論的法律解釋方法理論的面前,重要的不是探究如何對法律解釋方法進行分類,而是如何正確運用法律解釋方法以達個案公正,這才是法院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律解釋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
法官將法律規范適用于具體案件時,對法律解釋的選擇對案件結果影響甚大,不同的解釋方法甚至會造成矛盾的結果,這種情況一旦處理不好,矛盾的解釋結論極易造成審判沖突,導致民眾的不信任,對司法公信力造成損害。對此首先要解決的是適用法律解釋方法的順序問題即法律解釋位階規則,當前法律并未給出明確的法律解釋規則。
在個案審判過程中法官可根據法律解釋的位階順序去判斷,應優先使用何種解釋方法以及何時要排除使用該解釋方法。為實現個案公正,在審判時不僅需要法官對法律知識和法學原理的精準把握,還需要將法學原理運用于個案的辦案技巧和法官自身根據以往辦案經驗對該案的分析判斷,而法律解釋就是講法學原理、辦案技術、辦案經驗連接在一起實現法學原理和司法過程的完美結合。法官根據法律解釋規則,正確運用法律解釋方法可以有效的化解法律適用過程中法的安定性與可預測性價值的沖突,從微觀角度推動法院改革。
三、影響:法律解釋對法院司法改革的意義
在當前國家希望能夠推動大幅度的改革而具體設計又保守的矛盾背景下,從法律解釋這一法律方法人手進行司法改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即法官要高度重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的運用,站在法治制度的框架下,發揮法律解釋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一)是遵循司法規律的必然要求
司法活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首先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嚴格遵循審判權作為判斷權和裁決權的權力運行規律,運用法律解釋深化司法改革:其次司法規律中的親歷性也要求法官在審判的過程中必須解釋法律,對個案要直接接觸,親自審查證據和事實;同時司法規律中審判權的獨立性、中立性、程序性和終局性特征,也都要求法官運用法律解釋處理案件,以充分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尊重程序的要求。
(二)是有利于促進司法職業化,避免行政化,脫離地方化
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要改革內容。為解決我國當前司法低職業化的難題,這次改革推出了法官員額制的試點,但法官員額制存在著缺乏統一指導方案,試點存在員額比例分配不均、人員選拔等多重難題,因此對員額制改革還應當科學評估,慎重推行。面對當前司法職業化的改革操之過急,水土不服的困境,從技術層面,通過賦予法官在個案中進行法律解釋的權力,法官熟練運用法律解釋的能力從而帶動對專業知識的把握能力和對案情的分析能力,學會正確運用法律解釋,彌補法律規定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缺口,這種方式的改革所強調的是每個法官都積極的運用法律解釋方法施展法律智慧,由內而外的帶動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專業素質。
四、如何利用法律解釋發揮促進作用:建立配套制度
司法公正的核心是審判公正,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力求個案公正及深化司法改革以達司法公正,首先是要賦予法官在個案中的法律解釋權和法律解釋的相關規則,同時要配套一系列的制度對法官運用法律解釋審判案件進行監督。
(一)賦予法律解釋權,建立法律解釋規則
法官是裁判者和糾紛的解決者,法律適用需要法律解釋,法律解釋是法官在個案審判過程中尋求司法正當化的重要法律方法,但我國當前的現狀是:實際上法官可以在個案中解釋法律和法律并未規定法官在審判中擁有解釋法律的權力,兩者之間的矛盾導致請示批復等制度和解釋恣意、等不規范解釋的產生。任何方式的司法改革都應當從立法上開始,深化司法改革應首先在立法上賦予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和構建解釋規則。
(二)構建制約監督機制
為防止法官在個案審判中解釋法律的恣意與武斷,應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監督作用。人民陪審員能糾正法官運用法律解釋進行法律適用時可能出現的錯誤,并“把原先由人民法院的庭長、院長、審判委員會和上級人民法院對法官的縱向制約,轉變為同一審判過程中法律職業共同體和陪審人員對法官的橫向制約,這樣能達到防止法官濫用職權的目的。”
在運用法律解釋深化法院改革的過程中要保證法官裁決案件的高度透明化,防止任意解釋法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讓法官解釋法律的行為在陽光下進行。通過運用現代信息科技,使用網上辦案平臺和網上管理平臺等方式,逐漸實現庭審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并將裁判文書依法在網絡平臺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