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垚
[摘要]我國傳統民法理論針對損害賠償的問題認為,精神損害賠償只適用于侵權賠償領域,特別是在人身權受到侵害的情形下。合同法中的責任主要是指財產責任,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從合同法精神內涵出發以正義精神為基礎分析,我國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具備正當性與合理性。
[關鍵詞]違約精神損害賠償 違約責任 侵權責任 正當性
精神損害,是指侵權行為所導致的致使受害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創傷和痛苦,無法正常進行日常活動的非財產上的損害,而違約精神損害特指因債務人不履行合同或不按約定履行合同的行為造成債權人的精神創傷,違約方應以一定量化的金額賠償受害方所遭受的精神損害。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僅限于侵權法中規定,合同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立法界一直秉持保守態度并未有所涉及。我國現今的司法實務中法院逐漸傾向支持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訴求,多數支持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多集中在骨灰盒保管合同、醫療合同。也因此,由于立法者的保守態度導致司法實務中處理案件的標準不統一。
對于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承認與否,學界分為支持與反對兩派,針對學者反對承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觀點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一、認為提供精神損害賠償系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根本區別
著名民商法學者王利民教授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持否定態度,認為精神損害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難以預見的,并且該種損害難以通過金錢加以確定,受害人不能基于合同之訴獲得賠償,但在責任競合的情形之下,可以通過提出侵權之訴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否則責任競合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但責任競合并不是阻卻當事人選擇侵權救濟還是違約救濟充分的理由,侵權與違約的救濟方式是屬于立法政策的問題,并非是侵權與違約內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合同法應與時俱進的針對新問題予以調整,一種救濟方式無法涵蓋所有的真空地帶。法律固有的程式應當隨著層出不窮的新型社會問題的出現而進行自我調整,責任競合的情況下,應給予當事人雙重的救濟方式進行選擇,無論選擇何種賠償方式,精神損害賠償都應存在以保護人之為人的精神權利。
二、認為精神損害與合同法上的等價交換原則背道而馳
另一主要反對理由,即認為精神損害賠償并不符合合同的等價交換原則,有懲罰性賠償的嫌疑,認為對違約的賠償應秉持“填損”的態度,而不應有懲罰之嫌。我國任何一種救濟方式并非僅僅具有單一功能,對待無論是“侵權者”還是“違約者”都要秉承罰當其罪的目的。學界常常提及的“損害賠償”,民法上指侵害人對受害人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包括物質上的損害和精神上的損害。“填損”的功能僅是損害賠償功能之一,實則還包含“撫慰”之義。懲罰性賠償也是對主觀上具有嚴重故意心理的侵害人進行的處罰,其對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傷害是巨大且難以填補的,對待侵害人及其惡劣的主觀過錯進行懲罰也是做到罰當其罪。所謂“損害賠償”,應當具有物質的“填損”與精神上的“撫慰”雙重作用。
三、認為精神損害是合同訂立難以預見的風險
在反對的聲音中,有學者提出,認為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是難以預見精神損害,換句話說,精神損害具有難以預見的風險。但合同的類型諸多,有些合同在當事人締約之初便可預見,若違約對當事人的精神損害。例如,骨灰盒保管合同,還有諸如旅游合同,婚慶合同,唯一珍貴照片的沖洗合同等。此類合同如若違約,會對受害者的精神造成巨大打擊,這是由于此類合同內容的特殊屬性所決定的。在通常的違約損害賠償的情況下,對違約方的預見對象都不苛刻地要求,只要求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損害的原因和種類即可,無需預見到損害的范圍,那么,在違約場合的精神損害賠償領域,同樣對待,就完全能夠解決違約方的預見問題。
四、認為精神損害難以以金錢衡量。不宜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
此種觀點并非從合同法領域而談,而是針對法律的外緣,對司法者提出的質疑,此種潛在風險應是針對所有可能性的質疑,這種風險均是不可避免的。而這與立法層面的問題分屬兩個不同的維度不應混為一談。如果合同法設置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嚴格限定得以產生精神損害賠償的合同類型以及具體的構成要件,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縱觀世界各國合同法,所強調的立法精神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的一點是均不會以單一的立法精神存在。合同法的正義精神就是被各國廣泛認可也是歷久彌新的一個話題。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將正義分為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任何法律的制定與修訂都應當以實質正義為核心,以形式正義為外在表現形式。而要實現實質正義,就要“罰當其罪”。我國著作權法對作者的保護就強調對作者精神權益的保護,而合同在締約之初便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合同其潛在風險的表現也是不盡相同的,諸如骨灰盒保管合同、旅游合同、觀看演出合同。因信賴利益的特殊性,合同履行利益損失為精神損害的這類合同,其債權人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一定的非財產利益,而這一部分損失務必要給予適當的保護。實質的正義追求實質的公平,本著合同法的正義精神的內涵,立法者應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給予立法上的規定,主要針對于以非財產利益作為合同主要內容類型的合同,雙方在訂立合同時對合同的合理預期并能夠成為合同的履行利益時理應得到賠償。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存在與否的爭議引起學界和實務界的關注,與日益為公眾所重視的人格權益息息相關。從合同法正義精神的內涵出發,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具有其存在的價值,人作為人類社會一切價值體系的基礎,其精神世界當然是法律所應重點保護的對象,構建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符合現代法的精神基礎,其自身也具有存在的法理基礎,也具有法理上的正當性,與合同法精神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