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成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的學科教學越來越關注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核心。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的日趨深入,在高中教學中如何凸顯歷史學科的學科性,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歷史教學比較關注的地方,對此本文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突出素質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并提出相關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時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引言:在高中階段進行樂視學科素養的培養,是指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能力以及思維品質,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意識、歷史理解能力和歷史價值觀。高中歷史應當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幫助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歷史方面的發展。
一、高中學生應具備的歷史學科素養要素
(一)學科基礎知識。學習歷史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歷史的了解,能夠進一步促使學生受到其中相關的歷史人物的影響,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生活態度以及精神品質的熏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精神素質,影響學生的行為規范,能夠促使學生更見全面健康的發展。其次,學科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根本,只有充分的學習基礎的歷史知識并能夠充分的掌握,才能將其切實有效的運用,同時這一過程中也奠定了學生歷史學科的基本素養。
(二)學科思維。學習一門學科并解決相應的的問題,都需要相應的思維邏輯進行解決,思考的方向不同,解決問題效果也就不同,對此,只有擁有科學的學科思維,根據學科知識具備針對性的思考方向,才能真正有效的找到正確的答案。因此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當中,學科思維就是高中學生需要具備的學科素養之一。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科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深刻的了解歷史事件發展的必然性,朝代更替之間的前因后果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影響力等,促使學生在面對歷史問題時能考慮的更加全面、更加慎重,促使培養學生能夠透過表面看到事情或物質本質的能力。
(三)時空觀念。在我國,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數學教學注重學生的思維邏輯,而在歷史學科教學當中則注重培養學生的時空性。在眾多學科當這種,歷史學科的時空性是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主要特征之一,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能夠對事件發生的背景以及當時國內和國外發生的大事有著清晰地認識,并能夠根據這些事件能夠進行相互聯系并進行分析的觀念。因此,這就需要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細碎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地點進行熟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進行歸納和整理的學習能力,進而形成適合學生的且直觀、形象的知識框架,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家國情懷,歷史價值觀。學習歷史,不僅是對以往事件的了解,還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以及我國傳承上千年的思想美德的繼承和發展。培養學生深厚的國家情懷,形成科學的歷史價值觀。國家情懷、歷史價值觀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和內容時,可以對過去發生的事件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加以評論和分析,并在其中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的意識,形成具有堅定、頑強、自信、公正、的價值觀念。另外,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我國的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掌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責任心,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歸屬感,進而提升學生的愛國感、榮譽感、自尊感,實現學生人格和品質的完善和發展。
二、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建立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總體而言,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高考和升學考試的雙重壓力,教學目標設置的好壞對于學生來講具有極大的影響,教學目標設置明確妥當,能夠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歷史教學的課程安排,能夠幫助教師逐漸的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而才能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調整和方向上的變動。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建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基礎和前提。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應當積極的組織有關于歷史知識的活動比如說歷史知識的演講和辯論比賽,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加強,促使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另外,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知識來源,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多方位的展示歷史的發展過程,化解歷史的抽象感,還能增加學生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直觀認識。有利于學生直觀展望歷史發展路程。
(三)扎實學生基礎知識 ,奠定核心素養培養基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良好的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首先就要將目光落實到基礎知識上所以歷史教師要將歷史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良好的傳授給學生,扎實學生基礎知識,為培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奠定基礎。教材是學生接觸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基于此,在開展歷史課程教學之際,教師應當重視教材的應用,也就是深入的、詳細的閱讀教材,在此基礎上合理的設置教學內容,再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選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開展趣味的、合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其中有效的學習歷史知識,進而扎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四)注重歷史思維的培養。在過去對歷史知識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地點的基本內容等方面,這些內容會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而沒有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新課程改革之后,歷史知識的考察方向發生了轉變,主要集中在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評價方面,這些主觀題目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思考和判斷的全面性、系統性。
(五)歷史教學要立足現實,遵循“三貼近”的原則。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立足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教學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貼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貼近學生本身。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利用一些名人軼事、經典典故幫助學生學習歷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把歷史事件與當今社會的前沿動態、時事政治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找到解決當今社會重大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對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認識和解決。
三、結語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因為課堂上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力學課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沿陣地,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中時刻注意對核心素養教育的滲透,循序漸進提高學生優秀品格,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少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2017,5(9):78-79.
[2]高月新.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新教育,2016,7(1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