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梅
摘要: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恰當地處理好練筆與閱讀的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深化閱讀,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而能否挖掘課文的練筆資源,準確及時地把握好練筆的時機,是扎實有效地進行練筆最為關鍵的因素。
關鍵詞:挖掘教材;扎實創造;自主學習
一、仿寫文本,夯實寫作基礎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中節選的范文,不僅字斟句酌,語言精美,而且表達方式也值得學生認真揣摩品味。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挖掘文本精彩之處,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從中學習文章寫法的獨到之處,逐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這是給那些一時找不著話說的孩子一個向上攀爬的把手,也是給那些已有一定語言組織運用能力的孩子提出新的挑戰,是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的橋梁,是伴隨孩子登上寫作的階梯。
如在教學《鄭成功》一課時,我注重隨文引導學生領會文章是如何安排詳略的,比如文中寫了鄭成功的兩件事,鄭成功收復臺灣是詳寫,鄭成功建設臺灣是略寫。而作者又是如何把這兩件事自然地銜接起來的,通過引導,學生明白了要想使文章前后自然銜接起來,要用到過渡句,來承上啟下,最后我又引導學生交流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學生又明白了文章結尾要注意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課后,我及時進行了遷移訓練,讓學生借鑒和模仿本文的一些寫作方法,以《我熟悉的一個人》為題,通過兩件事寫一寫身邊的一個人。這樣,學生從讀中悟到寫法,在習作中得以掌握。
又如《廣玉蘭》一文,文質兼美,語言清新,結構嚴謹,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全文,與開篇形成呼應之勢。這是學生學習狀物文章的典范。于是,課后我引導學生總結了本文的這些寫作方法,并遷移到學生的習作訓練中,讓學生從借鑒與模仿中去寫一寫《家鄉的桃樹》。這樣,將閱讀與寫作,將閱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完好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在學中得到實踐,在實踐中得到遷移,達到會寫的目的。
再如教學《三亞落日》一課后,我要求學生回去仔細觀察鄉村落日景象,并以《鄉村落日》為題,寫一篇寫景文章。這樣的仿寫既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連,使學生感到有話可寫,又有一定語言作參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孩子會寫,所以豐富的語句也就躍然紙上。
二、填補空白,給予想象空間
我們教材中留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既可以是內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內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節的銜接發展,也可以是情節的轉折變換。這些看起來似乎“無”的空白之處,其實滲透著豐富的“有”,為學生的想象留有極大的空間。所以,我們教者要了解編者的良苦用心,充分用好這些空白,“無中生有”,讓學生寫起來,記錄下火花四射的瞬間,享受無疆思維的快樂。
如學了《雪兒》一課后我發現“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課文沒有具體描述,于是我就抓住這個空白點,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的翅膀,將“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描述具體。有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它好像在說:“謝謝你把我的傷養好!我不會忘記你的。”我望著它那金黃的眼珠,喃喃說道:“雪兒,你去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我把雪兒輕輕捧起,雪兒望望我,好象在祝福我:“祝你早日康復!”然后向藍天飛去。我望著飛遠的雪兒,心想:你一定能找到你的爸爸媽媽的。祝你一路平安!
教學《大江保衛戰》一課時,當課文中介紹到“黃曉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一處時,我抓住這個細節引導學生練筆,即根據當時黃曉文腳部受傷后堅持搶險的情況,寫出一段表現黃曉文心理感受、表情神態、搶險戰斗的場面。有的學生寫道:“風雨使勁地摔打在他的臉上,他咬緊牙關,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切為了大堤!泥濘中,獻血透過布條隱隱地滲出,只見他神情堅定地扛起麻包繼續沖向大堤。由于傷痛幾次險些摔倒,可他一次又一次地穩住,汗水和血水浸透了他的衣襟,浸濕了肩上的麻包,和雨水溶在一起,灑在大堤上……”這段練筆,使文章中受傷的細節處得到進一步拓展,好像將鏡頭進一步放大的特寫,使人民子弟兵錚錚鐵骨的英雄本色,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更加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三、續寫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教材中許多課文在內容安排上都言雖盡意未止,結尾余音裊裊,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練筆的好抓手。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故事情節,展開合理的想象,延伸故事,深化文本的主旨,更好地讓文本的思想化為學生的體驗。在教完《九色鹿》一課后,我想,對于調達這樣的落水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應該大有人在,所以九色鹿這里的形象還算不得特別的高大。但是,當調達到皇帝那兒告了密,害得九色鹿差點兒被獵殺,使得九色鹿認清了調達見利忘義的丑惡嘴臉后,如果調達再一次失足落水,九色鹿再次經過落水處,發現是調達,它又會如何呢?我覺得這倒是個考驗孩子們價值觀的好素材,而且這個問題能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辯證地思考,在寫中能知道生活之道。因此,設計習作續寫題目:調達再次落水
結果學生的習作中透射的思維火花,呈現的價值取向真是異彩紛呈:
1、九色鹿因受調達騙,而對人類失去信任,從此不管人類的事,調達再次落水,它視若未睹,因而調達被淹死。
2、九色鹿本來不想再救調達,但念在國王通情達理的份上依然救了他。
3、九色鹿依然救了調達,但調達貪心不死,再加上新王妃仍要穿九色鹿皮縫的新衣,皇帝愛美人心切,九色鹿遭殃,好心卻沒有好報。
4、大多數學生寫的是九色鹿還是救了調達,后來調達轉變了,也成了有德之人。
這第四種觀點,不管別人如何壞,“我”依然是以菩薩的慈悲心腸渡天下難渡之人,真是一種高境界的人生觀了,學作文和學人豈不是在本次本作中取得了“雙贏”嗎?
總而言之,課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善于挖掘課本習作資源,不拘形式地進行讀寫結合,拓展習作范圍,讓孩子們在大量的練筆中學會傾吐、學會習作,為他們創設一個渴望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達的情境。長此以往,定會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讓他們輕松快樂地完成每一篇習作,從而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