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鑫
摘 要:高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需要從教學質量觀、治理結構、管理結構等多個方面進行整合和重構。樹立全過程的教學質量觀,以治理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運行機制,理順管理職能;擴大二級教學單位辦學自主權;為基層教學組織賦予新的內涵,加大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提高教師管理和教學管理水平,落實基層教學組織教學質量保障的功能。
關鍵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學質量觀;基層教學組織;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77-02
邁入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階段,高校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對高校教學質量的要求直觀地反映在國家和地方的各類教學管理文件和教學評估政策中。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處理好新形勢下規模與質量、發展與投入、教學與科研、改革與建設的關系,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的質量是高等學校生命線的觀念。”教學質量作為教育質量的核心,要進一步保障教學質量,學校必須要在教學質量觀、組織機構和組織制度等方面進行改變,整合原有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重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適應高等教育新的發展階段對教育質量的要求。
一、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對教學質量的考量應該是全面的,是包含多種教學質量觀的。教學質量必須要關注到教學全過程,教學的終點是學生,而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因此必須要對教學質量發生的過程因素進行關注,否則學生最終的學業質量難以保證。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有教學硬件投入(資金與硬件建設)、教師投入、教師和教學管理水平、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授課、答疑、作業、實踐、考試)、學業評價和質量反饋等一系列工作。從教學質量管理角度分析,目前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投入保障不到位。高校管理結構主要是以職能劃分、條塊結合的職能處室和教學院系構成。辦學資金收支由財務部門負責;教學硬件建設由國有資產和實驗室建設等相關部門負責。這些職能部門在負責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存在過大的決策權,如辦學資金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科建設、校園環境建設等項目上的分配權;此外,由于科層化的管理體制,對學校相關事務的決策,易于受到學校高層的偏好影響。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高校在追求高水平辦學的過程中,資源過度集中于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將本科教學邊緣化,造成本科教學投入嚴重不足,實踐教學條件落后陳舊,實驗設備臺套數不足,難以支撐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
二是教學管理和教師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教學方面,二級教學單位本來是一線的教學單位,也是最有可能引發教學改革的單位,不僅受學校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而且自身求安求穩,改革的動力不足,成為最保守的“傀儡”,使二級教學單位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缺乏主動性,導致對教學質量保障工作不夠重視。另外,對基層教學組織中的專業(系)、教研室功能和組織機構的不重視,導致基層教學組織管理弱化,專業(教研室)負責人職稱、學術水平較低。
三是將質量監控等同質量保障,加劇了質量保障的片面化。很多高校將質量保障等同于質量監控,質量監控的方法主要有督導聽課、領導聽課、同行聽課、學生信息反饋以及常規的教學檢查。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涉及多個學校職能部門,由于管理職能分工,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夠,使教學中發現的很多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此外,還有很多與教學有關的問題由于并沒有直接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并沒有進入職能處室人員的職責范圍,如教學決策、教學投入等問題。將質量監控等同質量保障,縮小了質量保障的范圍,使質量保障片面化。
二、樹立全過程的教學質量觀
傳統的教學質量觀認為教學質量就是學生在經歷教學活動之后的結果,直觀反映教學質量高低的是學生的標準化測驗分數。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服務,滿足客戶的教育需要是衡量質量高低的標準。高等教育在公共經濟學理論看來,已經成為準私人產品。作為產品,其屬性就是要滿足需要,高等學校提供的教學活動是一種服務,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最重要的就是是否滿足了客戶的需要。這就要求將政府、學生、家長等支付辦學費用的利益相關者對教學的滿意與否作為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隨著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全面質量管理對高校的教學質量觀產生了重要影響。所謂全面質量管理是指為確保產品質量的持續提高,由組織的全體人員綜合應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對影響質量的全過程和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管理,以達到生產消費者滿意的產品的目的的一種質量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四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滿意、全員參與、質量的持續改善和依據事實進行管理。受此影響,教學質量觀逐漸演變為全過程的教學質量觀,即教學活動質量或者教學工作質量。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因素分為教學條件(硬件)、師資、管理水平、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授課、答疑、作業、實踐、考試)、考核總結與反饋等一系列的工作。這一系列因素質量的高低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在不同教學質量觀的影響下,高校一方面需要建立自己的教學質量觀,綜合不同觀點,進行全過程的教學質量保障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構建影響教學質量因素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高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需要進行整合和重構。
三、多舉措重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一)以治理重構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治理就是政府從劃槳到掌舵的角色變化;對非政府部門而言,治理就是從被動排斥到主動參與的變化。這是“一種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社會合作過程——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1]。治理與政府管理追求的目標相通,都需運用公共權力維持社會秩序和采取有效的集體行動,以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詹姆斯·N·羅西瑙認為治理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依賴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治理與權力共享,而不僅僅依靠國家的強制力量來實現自上而下的權力統治[2]。治理理論使與目標有關的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運用公共權力實現公共利益,防止政府決策失敗。
治理要求各利益相關者參與自身利益有關的決策。對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而言,是外部力量和內部相關利益群體參與教學質量的決策等多個體系。外部力量的代表(社會和企業)對教學質量有較高要求;內部群體通過參與質量保障,表達教育主張,促使學校各項決策科學化,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維護學校科學發展。全面的高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基本分為決策體系、執行體系、支持體系、實施體系、監控體系和評價反饋體系等幾個子系統[3]。構成各個子體系的是校內的相關職能部門,這些部門內部決策和部門之間形成有機的聯動機制。具體來說,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教學投入方面,學校需要設立預算委員會和教學建設委員會等相關的決策委員會,并制定章程,以保障其獨立運行,使相關的教學單位和教師等都能參與到與自身有切身關系的教學決策中來。在教學決策、教學執行、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過程中,也引入內外部群體參與教學質量活動,形成全面管理、全員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行機制。
(二)理順管理職能,激發院系教學工作活力
目前很多高校都實行了院校兩級管理體制,但權力過度集中在學校,院系辦學自主權不足。這導致院系囿于窠臼,沒有創新,進行教學改革的動力不足。直屬院系發展不均衡,強院系更強,弱院系更弱,弱者接受命運,強者坐等學校政策、資源傾斜,使得各個學院發展橫向比較有優勢,縱向比較趨弱。為發揮各個院系發展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院系辦學活力,需要將權力下放。如:學院規劃與預算、財務、人員招聘、教師聘任與考核、學科建設、科研管理等具體執行權力全部下放給二級學院。學校只審定學院總體規劃,宏觀管理二級學院,通過為二級學院提供信息,幫助對外聯絡,給予二級學院財務及運行保障,最大限度地釋放二級學院的辦學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相關的職能部門也需要轉變為服務型職能處室,以一個教學質量治理的主體參與到教學質量保障工作中,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促進其快速發展。基層組織中的教研室更要加強建設,教研室是引導專業學科發展方向,提升教師教學科研素養,推動高校服務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4]。在質量成為高等教育改革關鍵詞的今天,重建教研室是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的體制保障問題,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題中之義[5]。有必要給教研室一定的經費處置權,對教師具有一定的考評權,以增加教研室的權威,提高教研室的凝聚力,增加教師交往頻率,方便展開教學法研究活動。建立質量管理流程暢通有序,權、責、利一致的管理體制,更有利于對教學質量問題的及時發現和改進,促進教學改革進入課堂。
(三)對質量保障體系定期進行效度評價,使其不斷完善
質量保障作為辦學工作重要的工作,需要評價其工作的效度。質量保障的目的是提升辦學水平、促進學生發展、促進教師發展、促進教職工提升服務態度、促進職能部門提升教學服務水平、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最終建立全校認同的教育教學質量文化。質量保障工作是否有效必須緊密結合學校的愿景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最終體現為一種人人關注教學質量的組織文化。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應該注意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效果的體現并不能短時間被覺察到,需要結合人才培養工作進行一定的評價,及時發現質量保障工作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英]托尼.麥克格魯.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陳家剛,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1):33-42.
[2]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張勝軍,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5.
[3]方明,吳偉,等.基于目標管理理論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6):94-97.
[4]廖永林,卞程秀,胡志金.治理話語下高校教研室的發展與改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6(2):75-78.
[5]洪志忠.高校基層教研室的演化與重建[J].大學教育科學,2016(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