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摘 要:當前,高校師德建設面臨著新挑戰和新問題,推進高校師德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尤為迫切,它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的自我完善、社會文明的進步。高校師德建設應通過加強思想教育、完善制度規范、拓展教育實踐、強化典型引領、營造文化環境等措施,促進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高校;師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234-02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這些論述為教育系統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努力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目標。一直以來,高校教師作為國家、民族和時代的精神守護者和忠實的捍衛者,教師隊伍整體素養和職業道德建設,關系到教育綜合改革的成敗,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教師實現自我完善,關系到社會文明的進步。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高校應針對當前師德建設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通過加強思想教育、完善制度規范、拓展教育實踐、加強典型引領、營造文化環境等舉措,促進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
一、高校師德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迫切性
(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要
中國自古就有“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論斷。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啟明燈和領路人,教師職業又被稱作“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確的職業道德是做好教師職業的前提條件。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參與者、實施者,其使命與職責不僅局限于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互動中將社會主體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人格魅力,言傳身教給學生,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生活體驗中傳授分享給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教師實現自我提升的迫切要求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能夠創造性地改進教育教學工作,而且要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崇高的教育理想,這些就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教師自身的價值觀,不僅直接影響教師自身的治學態度和教學,更為關鍵的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的價值判斷[1]。因此,以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師德建設是教師認知、認同、堅信并執著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使教師自愿在平凡工作得以升華、變得更有價值的關鍵所在。
(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
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個人的成長和個人素質的完善,都離不開教育。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實踐者,在社會進步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可見,加強教師師德建設,對于促進學生成長和教師的自我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整個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就必須重視教育,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必須重視核心價值觀構建。
二、高校師德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理想信念缺失。在教師隊伍中,有部分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對馬列主義的信仰不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產生懷疑,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開始動搖,不愿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這與教師的天職是格格不入的。在某高校的師德專項調查中,甚至有9.89%的教師會在課堂上發牢騷,少數人甚至有反動言論[2]。
二是缺乏愛崗敬業精神。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最基本的原則,然而,在高校中,部分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僅僅認為是一種謀生的職業或晉升的工具,而未把它看作是傳播人類知識的一項崇高事業。同時,部分教師缺乏敬業精神,不用心備課,不按時上課,擅自停課、調課,不主動遵守課堂紀律,上課期間接聽電話,隨意離開課堂,這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形象。
三是育人意識淡薄。一個教師是否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集中表現。部分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逐漸淡化,把個人的工作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任務,缺乏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情,忽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身心成長關懷,缺乏主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形成了當前高校普遍的“走教”現象,導致師生交流逐漸減少,關系疏離。
四是功利色彩明顯。在利益的驅使下,一部分高校教師耐不住平淡,片面追求功利,在個人與集體利益、索取與奉獻、享樂與奮斗上,偏向于追求物質利益與個人享樂。尤其是高校實行績效工資改革后,對于報酬高的課程或項目大家爭著干,而報酬少的就無人問津。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學術功利化傾向嚴重,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從事學術研究,導致“學術失真”蔓延,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師應具備認真的學術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的良好形象。
三、高校師德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西方價值觀對傳統師德觀念的影響。在文化多樣、價值多元的大背景下,受西方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滲透和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高校教師不能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追求。具體表現為在價值觀上出現了偏離甚至混亂,理想信念缺少,極度個人主義傾向,其言行所體現的不僅不是主流社會所倡導的正確而先進的價值觀,而是與主流社會所倡導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價值觀相悖的錯誤且腐朽的價值觀。
二是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對高校師德建設的沖擊。在社會轉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受物質、金錢的誘惑,有些教師耐不住高校象牙塔里的平淡,將主要精力轉向于對經濟財富的追求上,出現嚴重的拜金主義和利益至上的傾向,課堂教學應付了事,學術研究急功近利,不再認同和踐行教師職業道德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師德建設中的監督評價考核機制乏力。雖然高校中都有明確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師德建設機制,對師德行為進行規范。但這些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書面文字上,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與此同時,高校師德建設中的監督評價考核機制約束不夠。師德建設更多只局限于宣傳教育引導,重在教師自律上,而在監督、考核上大多是走過場,缺乏實實在在的監督細則、考量標準和嚴懲機制。
四是師德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高校中,雖然每個高校都成立了師德建設領導小組,但領導小組組長和成員大多由學校或相關部門負責人兼任,專題研究或部署師德工作較少,他們的主要精力更多還是放在與學校發展緊密相關的教學、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等硬性指標上,對師德建設等軟性指標重視有待加強。除此之外,在高校中,師德建設的專項經費投入遠遠不夠,部分高校甚至是零預算或者是很少的預算,無法保障師德建設的正常運轉,嚴重影響到師德建設的深入開展。
四、高校師德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機制的實現路徑
一是加強思想教育,深化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要加強對高校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尤其是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要多渠道、多角度全面深刻闡明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豐富內涵和意義,促使教師自覺抵制已持有的不合理價值觀,將其轉化為教師關于教育價值觀的重新認識,增強對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進而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和教育觀,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教師這份職業,用正確的職業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是營造文化環境,激發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大學校園不僅需要教育環境,同時還需要文化環境,而且兩者有著相互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3]。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建設堅持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融入時代精神、體現學校傳統、反映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提升教師的道德情操。具體而言,在物質文化層面,整潔、寧靜、舒適的校園環境,對教師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影響很大;在精神文化層面,建立包容、開放、誠信、合作的精神文化,把弘揚核心價值觀與構建教師精神文化家園緊密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三是完善制度規范,促進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規范認可。加強高校師德工作,應從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上下功夫,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教師為目標,結合教師的職業特性,發揚民主,制定一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教師認可的制度,嚴格師德考核、突出師德激勵、加強師德監督、規范師德懲處,構建師德長效機制,切實有效地規范和引導教師的行為,促進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規范認可。
四是加強典型引領,促進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要深入挖掘優秀教師先進事跡,通過宣傳欄、校園網、廣播電視、微信、講壇等多種媒介大力宣傳師德榜樣的典型事跡,在高校中弘揚高尚師德,展現教師良好的精神風貌,努力營造崇尚師德的環境氛圍,促進廣大教師通過對身邊典型人物的學習,增強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五是拓展教育實踐,實現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參與者、實施者,其使命不僅局限于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將社會主體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傳授分享給學生。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作用,把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細化到課程設置、課堂講解的過程中,細化到提高教學質量的行為中,并具體到教書育人的實踐中,進而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參考文獻:
[1]管向群.當代教師核心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2]林偉健.高校師德建設概況[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3]陳愛娟.論大學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教育與職業,2009(5):84.